沈建光:上半年中国经济怎么看?下半年怎么走?

意见领袖 | 发布于2021-07-0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沈建光博士宏观研究”,贝壳投研经授权发布。京东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博士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就上半年宏观经济表现以及下半年经济展望做了详细解读。欢迎阅读!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即将公布。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未来中国经济将如何走?又有哪些风险点值得关注?对于这些热点经济问题,京东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进行了分析和解读。记者:如何看待上半年我国经济表现和政策效果?沈建光:上半年中国经济面临国内外疫情局部反复、国内经济复苏不牢靠、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以及疫后稳定杠杆率提升的诸多现实问题,宏观政策针对上述问题,及时应对,效果显著。具体来看,稳增长方面,疫后经济仍旧保持韧性,服务业复苏加快。

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18.3%,二季度GDP预期或回落至7.6%左右,虽然有所下降,但主要受到基数效应影响。调查失业率降至两年多新低,服务业明显加快,预示在“不急转弯”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经济延续复苏态势。防通胀方面,政策效果显著,大宗商品价格已出现高位回调。受近年来全球大宗商品涨价影响,上半年输入性通胀压力显著增加,5月PPI创近13年新高。5月以来,国常会连续两次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作出部署,加强供需双向调节,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恶意炒作行为。在此背景下,6月以来,国内大宗商品快速上涨趋势得到明显改观,预期后期PPI将有望进入高位回落阶段。

防风险方面,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去年受疫情影响,国内杠杆率出现攀升。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4月政治局会议强调,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今年一季度,我国宏观杠杆率较去年有所降低,尤其政府部门降幅最大,预期二季度杠杆率或维持下降趋势。一是低收入群体消费内生动力不足。当前不同群体消费表现不同,高收入群体消费好于预期之前,但低收入群体受就业与收入不稳定、预防性储蓄增加以及房价上涨挤出效应的影响,消费并未明显恢复。

二是农民工和大学生群体就业压力仍然存在。当前经济修复基础尚不牢靠,脆弱群体的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相比总体失业率下降和就业状态的改善,大学生和农民工群体就业压力相对较大。比如,一季度农民工就业人数仍较2019年同期少246万人。三是出口高增长下半年存不确定性。今年以来,发达国家呈现出较强的复苏态势,需求旺盛带动中国出口;同时,新兴市场国家遭遇二次疫情,中国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凸显。但是,伴随着海外疫苗加速推进,供需缺口逐步缓解,防疫用品出口迅速回落,出口增长可能回落。5月出口同比增速已较上月下滑,作为前瞻性指标的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从今年3月起已连续3个月下滑,亦反映后期出口高增长的不确定性。记者: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攀升,带动上游原材料价格集体上涨。

怎么看这一轮的通胀风险?沈建光:今年全球通胀上涨幅度和速度超出预期,发达国家悄然推行的新货币理论实践作用突出。可以看到,疫情以来,美国财政货币高度协同,货币宽松,财政刺激不断加大,也不再受传统的平衡预算观念的束缚,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认为政策重点不应关注国债总额,利息负担才是更为重要的目标。展望未来,预期全球通胀中枢将比疫情前有所提升。一方面,海外财政赤字货币化实践仍在继续,且不仅是危机应对的举措,而且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宏观政策操作的新范式;另一方面,全球碳中和已成为国际共识,绿色转型大背景下,高能耗、高排放产能将受到压降,并向低碳环保产能转化,供给侧受到冲击,或将支撑大宗商品价格保持高位。国内通胀来看,前期抑制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影响的政策起到显著效果,6月以来,煤炭、铁矿石等价格出现回调。同时,由于终端消费需求不足、猪肉价格走低,当前高PPI并未带动CPI的走强。预期下半年PPI高位回调,CPI随季度走高,但整体温和可控,预期高点不会超过3%,全年增速在1.5%左右。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德林社:1.3万亿巨头跌哭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