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能用欧元的县城,实在太英气了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6-16

编者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九行”作者“老艺术家”,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快两年没出国旅行的老艺术家,真有点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好在还能挖掘国内隐藏的宝藏目的地。这不,最近找到了一座欧洲味极其浓厚的县城,在这里逛一圈随手一拍,都是“假装在国外”的系列。

老艺术家也没想到,这里并不在沿海地区,而是坐落在浙江东南部丽水市的山城,名叫青田

可能很多人并没有听过青田县,但关于这座小城的几个名头让人不明觉厉——“中国房价第一县”“外汇第一县”“中国金融十强县”“人均存款第一县”……

别看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山窝,虽然只有57.5万户籍人口,却有33万华侨华人漂洋过海,分布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都集中在欧洲。

怪不得这里被称为“大山里的小欧洲”,满街的欧洲风情建筑,街边随处可见的酒吧、咖啡店和西餐厅,地道的西班牙火腿和意式香浓咖啡飘过,恍惚间还真以为穿越到了欧洲某个小城。

但偏偏这里的高山远水在提醒我,它叫青田,是浙江丽水的青田

最有欧洲味的县城,青田也由于浙江实在太“散装”了,容易让人迷惑它的气质,单单拎出一个县都有自己的个性。

比如青田,国人大多可能听过中国四大名石“青田石”,却不知原来青田是浙江的一个县,位于瓯江中下游,所属的丽水市也一贯低调,倒是东边的温州和北边的台州更有名气。

地处浙南山区的青田,境内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200多座,山地丘陵占到了90%,河流平地各占5%,这种地形特点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描述。

或许你会觉得这么一个江南山城很难跟欧洲风情搭边,但青田偏偏不按常理出牌,谁说江南水墨画与欧洲风景油画绝缘?

青田明明混搭得很妙

当你在青田县城街边行走,映入眼帘的是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尤其在县城中心的华庭街和宝幢街。

到了晚上,逛到临江路一带,这里素有“欧陆风情一条街”的美称,夜色下上百家酒吧、咖啡店和西餐厅的霓虹灯迷离闪烁,白天街边飘着中国古典戏曲,晚上又转换成西班牙舞曲,一时间让你模糊自己的GPS定位。

临江的另一面,还有始建于1988年、承载着青田人日常生活的龙津公园,龙津公园就像是青田山水的浓缩版,不仅有双鹤碑、大象石等这种上世纪90年代的老雕塑,还能瞥见拿破仑、大卫、哥伦布等欧式雕塑,两者截然不同的画风意外混搭。

要是说县城的繁华并不代表什么,到了青田的乡镇,你会发现无论到了口镇的花旗街,还是青田华侨发源地之一的阜山,依旧能看到一批西洋味十足的欧式别墅。

大飘窗、罗马柱、小庭院迷乱了你的眼,不免会产生时空转换的错觉:该不会穿越到哪座欧洲城堡了吧?

在社交平台上,青田的乡村是隐藏的“网红大片收割机”

在这里随手一拍都是大片,石帆镇垟岙村被称为“小镰仓”,无限延伸的铁轨和偶尔穿过的火车,神似《灌篮高手》的原画场景地。

青田仁塘湾村的绿湾山庄,凭着无边泳池、水晶教堂、天空之境和巴黎小屋等庄园景观,被誉为“小圣托里尼”,地中海风情浓郁。

如果你以为到此为止,那还是低估了青田。

它的欧洲味是360°无死角的日常浸染,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听起来都有点凡尔赛——穿着睡衣就能下楼走进一家意大利餐厅,吃上最纯正的意大利餐和葡萄酒;不出三步就能到一家咖啡馆,点上一杯意式浓咖闲聊发呆。

​中国唯一能用欧元的县城,实在太英气了

△青田到处都能见到咖啡馆。/图虫创意

据不完全统计,在青田,大大小小的咖啡馆有近300家,遍布大街小巷。

当地人还笑称,青田人每天要“杀”掉近10000杯咖啡。当地的农民下田割稻、下塘捕鱼前喝上一杯咖啡这种事都稀松平常。

对了,这里洋气的消费习惯让人目瞪口呆,央视记者还曾专程过来体验用欧元买菜、买日用品的日常。

要shopping青田人会去中国侨乡进口商品城,那里能买到地道的西班牙火腿、意大利牛排、纯正的巴西咖啡、德国啤酒等来自世界各地的进口商品。

县城中心有条被誉为“侨乡华尔街”的新大街,中国银行高悬的大屏幕还跃动着美元、欧元等世界各地的货币汇率。

连菜场的大爷大妈都对汇率行情了如指掌,据说在青田,他们见面打招呼第一句话不是“吃了吗?”,而是问“今天汇率多少”。

逢年过节长辈给孩子封的红包,也可以是欧元。

欧元对于青田人来说,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之物。

为什么青田的欧洲味这么浓?

也许很多人不解,青田这种典型的山区地形地貌,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都属于穷乡僻壤之地,洋范儿从哪而来?

要是你深入了解青田,你会发现这是历史和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当中蕴藏着青田人闯荡海外的血泪打拼史

青田建县于唐朝,因县城西北郊的青田山而得名。它还有一个别称——“鹤城”,当中还有段美丽的传说:据说唐朝时期青田的瓯江经常发大水,令老百姓苦不堪言,恰巧一对白鹤从瓯江边飞来,苦于治水之难的县令朱匡有了思路,在此处修建了一座坚固的城池,为表纪念,青田也得名“鹤城”。

一个小小的地名常常能窥探出地方的脉络,青田先天的地理条件险峻,甚至谈得上恶劣。早在唐宋时期就隶属丽水市管辖,古人称丽水为处州,地处偏远,但好在夹在浙、闽之间,为两地的咽喉要道。

所谓“东南之硗壤也”,山多地少、土壤贫瘠、自然灾害多而频繁等都是青田的天生弊端,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传统社会,青田县自古就处在中心文化的边缘地带。

但好在有直通海洋的瓯江滋润,顺瓯江往东南不远就是商业气息浓厚的温州。青田人不得不考虑最适合的谋生之道,“穷则思变”“外出讨生活”或许是青田人出走的最佳注解。

总要有一技之长才能有底气闯荡世界,青田人早先靠的就是青田石。

青田石的价值也在清末民初应运而生,作为青田县的特产矿石,以其“产地宽广、色彩丰富、花纹奇特、品种繁多”闻名,成为雕刻艺人的首选,如今更成为“四大国石”之首。

精湛的青田石雕技艺给当时的青田人找到了一条新的生存之道,还因此打开了海外市场,青田石雕在国际市场一炮而红,也造就了青田人在异国发家致富的美名。

多得青田石的牵引,出去漂泊的人可以借此谋生。

随之而来的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解封、苏伊士运河的开辟、西伯利亚铁路的开通,又给青田人远赴海外提供了便利的交通。

早期青田人出国要不就是担着小件石雕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走向欧洲各国,要不就通过水路,到上海坐船至欧洲。

据1935年英文版《中国年鉴》记载,早在17、18世纪之交,就有青田人经过西伯利亚深入欧洲贩卖青田石,光绪年间还有赴日贩卖石雕,而后转做苦工的青田人。

再加上青田自然灾害频发,正逢一战时期,英法等国不同程度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于是中国采取“以工代兵”的方式参与战争中。据1922年法国战争部统计,在法国雇佣的36941名华工里,其中有2000多人来自青田。

日本对华工的需求也很大,也直接促进了温州、青田等地赴日的人口流动,壮大了华侨队伍。

自然因素和历史战乱的推动,让青田人早早就选择背井离乡,拖家带口扎根海外。据史料记载,改革开放后在海外创业的青田人大多靠“三刀一提”——即拿菜刀的,开餐馆做厨师;拿剪刀的,在服装店做裁缝;拿剃头刀的,开理发店;一提,就是提着篮子在街边贩卖特色商品的。

别小看小小的青田,它有着300多年的华侨史,所谓“家家有华侨,人人是侨眷”,特别是欧洲,已经成为青田华侨重镇,占据了总出国人口的74.8%,以西班牙和意大利最多。

早早走出去的青田人正是浙商的缩影。

2012年到现在,华侨开始出现了回归浪潮,正值欧债危机爆发,欧元区经济持续低迷,回乡投资的华侨越来越多,青田的“欧洲味”也正是源于这些出国闯荡的华侨的回乡建设。

直到1997年,青田才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甚至在往后的18年,青田县异军突起,跻身全国百强县,这跟华侨的反哺脱不了干系。

青田人,浙江难得生出的英气

很奇怪,青田在浙江像是异类,但又意外让我看到了浙江本色——温润如玉石,缺了点棱角的爆发力,但又多了不服输的韧劲和阔达的气度。

曾看过《世界青田》纪录片,当中以外国小伙眼中 的“国风青田”和中国姑娘眼中的“洋范儿青田”互为衬托,相得益彰。在老艺术家看来,这里就是山水与霓虹交相辉映的青田,看似洋范儿,底色却是江南山城的英气。

​中国唯一能用欧元的县城,实在太英气了

△一半江南一半欧洲的青田。/《世界青田》

青田石除了是青田人打开国门的引路石,它还有美丽的故事——传说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遗落人间的五彩石,曹雪芹《红楼梦》中青埂峰下的顽石,也取材于这个传说。

这么看来,这股“顽劲”或许是青田人性格的绝妙注解。

青田话是在外的青田人认识老乡最重要的标志,不同于江南的吴侬软语,青田话重音更明显,语速更快,听着就能感受青田人雷厉风行的性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正因为青田县“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催生了青田人吃苦耐劳、质朴敦厚的务实性格。青田人出了名的“性刚劲,无谄谀态”,在困境面前,青田人想到的不是安于现状,而是靠着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性格一路开拓。

季羡林在《留德十年》一书中曾提到过自己在德国留学期间,遇过不少青田商人:“他们每人背上一袋青田石,沿途叫卖……有的人走海路,为了逃票省钱,让人把自己锁在货箱里,再买通船员,在海上航行时,夜里偷偷打开货箱,送点水和干粮,解解大小便,然后再回到货箱里锁起来。到了欧洲,船登岸时,打开箱子,有的人已经成了一具尸体。”

季羡林说,这些青田人辛辛苦苦,积攒下一点钱,想方设法要带回青田老家,这些人誓死都不忘故国。疫情期间,低调的青田人刷爆了存在感,成了联系中国和意大利乃至欧洲的纽带。在中国疫情严重期间,意大利中部瑞安华侨华人总会曾向国内同胞捐赠3万多个口罩;意大利疫情严重期间,青田也与丽水联动,捐赠的防疫物资通过空运发往意大利。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遍布世界的青田人正在践行当中。

在青田人中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闯五洲,走四海,走不出青田的水和山。

青田人遍布世界各地,而且是出了名的团结,出国在外一人扎根,大家族守望相助。

他们的乡土和家族观念较厚重,有很深的落叶归根情结,衣锦还乡是他们外出打拼的愿景和动力,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青田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很多乡间别墅都建得跟欧式小洋楼那般复古华丽。

在青田,县城没有一家工厂,本地GDP在浙江来看并不高,但早在2016年人均存款就超过10万元,外汇存款达4亿美元,县城房屋均价超过2万元/每平方米,核心地段还达到4万元/每平米,甚至比很多省会城市房价都还要高。

要是你到了青田,或许会觉得侨乡味特别浓厚。

在村里经常能见到一个老人带着两三个孩子生活,孩子的父母都在国外打拼,在老人家里,可能还挂着三个时钟,分别显示中国、西班牙、德国三地时间,方便给远在欧洲打工的子女打越洋电话;外语学校很多,教学多以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等为主,英语反倒居于次位了。

青田的大山深处还藏着“联合国村”——方山乡龙现村,在村里的田鱼养殖专业合作社,还能找到中国首个村级外币兑换点。往年青田人回家过个年,聊起海外生活,仿佛在餐桌上就聚齐了小半个联合国。

但餐桌上的田鱼,即瓯江养的一种鱼,是鲤鱼的变种,是青田人难以忘怀的家乡味。

青田田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00多年前,方山乡龙现村就是具有浓郁田鱼文化的古村,这里家家户户都有水塘,房前屋后都养鱼,青田各地的庙宇祠堂,都能见到田鱼的图案;每年在青田举办的元宵灯会上,“青田鱼灯”和“青田鱼灯舞”已经成了享誉中外的民俗文化瑰宝。

如今青田田鱼也像青田石雕那般闯出了国门,畅销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餐馆的招牌。

田鱼几乎渗透到了青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每逢佳节每个家庭必备的佳肴,就是田鱼;村里人女儿出嫁,还会用田鱼来作嫁妆;当地人传统的手艺还包括用木炭熏晒鱼干。

这些田鱼鱼干随漂洋出海的青田子女带出国门,似乎比青田石雕更像一种家乡的图腾,时刻提醒着他们:前方路再黑暗,家里始终为你留灯;无论到了多远,记得勿忘初心。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正大广场+新天地,更“大”的迪桑特装下了什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