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的近景与远途

贝壳号 | 发布于2023-06-14

编辑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市值观察”,飞鲸投研经授发布 。

宁德时代的近景与远途

站在聚光灯下,每一个毛孔都会被放大。

作为动力电池产业的全球绝对龙头,宁德时代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了一家企业的范畴,其一举一动实时拨动各方心弦。

这种状态的好处显而易见,利好的一面会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关注,比如,能因发布新产品(“麒麟电池”)而登上微博热搜的恐怕也就只有宁德时代了;坏处也很明显,就是但凡行业有点风吹草动,首当其冲被质疑的一定也是宁德时代。

最近一段时间,动力电池热度再起,宁德时代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产能过剩的真相

6月9日,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省宜宾市举行,业内企业家纷纷出席并发表演讲,其中产能过剩成为大家普遍热议的一个话题。

比如,一汽集团总经理邱现东给出一组数据,2022年至今,50多家企业对外公布的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超过了125个,总投资预算超过1.4万亿,产能规划超过2500GWh,远远超出实际需求;再比如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的发言,其预计到2025年中国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为1000-1200GWh,目前行业产能规划已经达到4800GWh。

这些信息在网上传播开后引起了不小的关注,甚至是担忧。但事情的真相是,多数人只看到了数据本身,却忽视了数据背后隐藏的一些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悲观情绪。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单GWh动力电池产能的实际投资需要3-5亿元,现在一些企业动不动就喊出几十甚至几百Gwh的产能规划,背后对应的是几百甚至上千亿的巨量资金,这些钱从哪来?如果没有钱,何谈产能落地呢?

所以,现在这些所谓的产能规划,其实都是“虚胖”,水分很大,最后真正能落到实处的不会太多。即便是那些能投产的产能,也很难掀起浪花。

举个简单的例子,动力电池生产制造领域有个专业名词叫直通率,即生产出的电池能直接装车的比例。它是由每个工序的良品率相乘而来,用于衡量一家企业的制造能力和效率。动力电池有20多道工序,哪怕每一个工序的良品率相差很小,相乘下来也会变得非常大。假设一条产线每个工序的良品率为99%,那么直通率为81.7%,而当所有工序的良品率都降到98%时,直通率会暴跌至66.7%。

宁德时代方形电池的直通率可以做到93%以上,相比之下,弗迪刀片电池、蜂巢短刀电池的直通率都在90%以下,这还是一些比较强势的二线厂商,至于那些处在后排的绝大多数电池厂,数据可想而知。

直通率直接关乎成本和效率,因此宁德时代比友商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如果再考虑其他因素,差距就更大了。

比如,宁德时代一直在打磨自己的极限制造能力,目前手里握着电池产业仅有的两座灯塔工厂,第8代超级智造产线将人员数量再次调减70%,速度提升300%,同时产品单体缺陷率达到DPPB级(十亿分之一),行业只有PPM级(百万分之一),领先同行三个数量级。这种降本增效的能力是二、三线企业短时间内难以企及的。

宁德时代的近景与远途

宁德时代灯塔工厂,来源:宁德时代官方微博

把这些问题全部考虑进去会发现,产能与产能是不一样的,同样是1GWh,低效产能相比优质产能根本没什么竞争力。所谓过剩指的是低效产能,优质产能很可能还是稀缺的。至于企业家的“危言”,本意更多是在提醒行业保持理性和良性,同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并不是说行业马上就会惨烈的内卷。

宁德时代的处境

就在前几天,市面上突然出现一些毫无根据的看空传闻,把境内投资者吓得不轻。

好处是宁德时代的股价在经历短暂的下探后快速企稳拉升,可见市场还是站在企业这一边的。现在事情已经过去,冷静下来做一些客观分析,会发现其中很多质疑根本站不住脚。

比如,主观判断宁德时代的市占率将会滑坡,进而唱衰公司,如此论调就很幼稚可笑。

且不说宁德时代目前的市场份额依然还在高位(全球市占率从从2020年的25%提升到2022年的37%,其中欧洲市场已经突破30%,美国市场也基本可以和LG新能源平分秋色),就算后期真的出现下滑,也不代表公司没有成长性了,因为整个行业的盘子在不断扩大。

一个市场空间只有100亿的行业,哪怕企业拿到50%的市占率,也只有50亿的规模。但如果市场空间有1000亿,切30%的蛋糕也有300亿的体量。后者相比前者市占率下滑了,能说明企业走下坡路了吗?更何况,未来动力电池很可能是一个十万亿级别的赛道,在如此巨大的增量面前,过分执着于市占率有意义吗?所以,看问题要全面地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再比如,以动力电池产能过剩为由,认为宁德时代将陷入价格战的泥潭而无法自拔,诸如此类的逻辑同样也立不住。

首先,上文已经讲过,动力电池的产能过剩状况有被放大的嫌疑,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其次,退一万步讲,即便后期价格竞争加剧,安全垫最厚的宁德时代也是最不怕的那个。

众所周知,成本是价格战的生死线,而宁德时代在业内有着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这种优势不只是来自上文提到的制造环节是技术能力,还包括规模效应(电池公司产能每翻一倍,直接制造成本会下降15%-20%)以及原材料的自供能力(宁德时代有业内最完备的资源端布局)。

比盈利能力,2022年,宁德时代的净利率达到10.18%,全球老二LG新能源去年的净利润率却只有3.04%;比体量,宁德时代去年的净利润是LG新能源的7倍多;比技术储备,宁德时代去年的研发投入是LG新能源的3倍以上。一众国内同行就更无法相提并论了,相当一部分还没跨过盈亏平衡线。

宁德时代真正可怕的还不是成本低,而是在成本低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技术上的绝对领先,包括续航、安全性、充电、寿命等各个纬度。

在此之前,宁德时代率先在业内开发出CTP结构和高镍三元体系,从结构创新和材料体系实现对日韩的超车,目前已经是碾压状态。比如被《时代周刊》评为2022年度最佳发明的“麒麟电池”,体积利用效率高达72%,同等体积下电量比特斯拉4680电池都高13%。此外,公司研发的4680、4695等大圆柱电池产品的循环寿命都能达到国内外友商的3倍以上,能量密度比友商高出10%以上,同时安全性远超竞品。

宁德时代的近景与远途

图源:宁德时代官方微信公众号

对于未来技术的储备和商业化,宁德时代也领先一个身位,今年4月正式宣布钠离子电池落地奇瑞冰淇淋车型,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发布凝聚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可达500Wh/kg,未来将在汽车和飞机上实现商业化,此外公司重卡换电产品也已成功发布,通过不断开拓应用场景来推动产业天花板持续向上打开。这几天又有爆炸性消息传出,就是宁德时代今年有一款产品将实现充电不到10分钟,续航超400公里。

最显著的成本优势,最强大的产品力,这样的企业会惧怕价格战吗?不仅不会,反而还可能“乐在其中”,因为从各个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龙头企业在一轮优胜劣汰后总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当然,话虽这么说,宁德时代显然不想这么做。本次动力电池大会上,曾毓群的表态很明确,也很坚决:

“电池产业的后半程,我们要引领市场需要,从有到好,与产业一起迈向高质量跃升发展的新阶段。”

相较于作壁上观的看客,置身其中的企业家看问题要清楚的多,他们知道未来在哪,更知道该如何去做。

动力电池的未来

关于动力电池,近期还有一个满城风雨的传闻,就是宁德时代将被特斯拉踢出供应链。尽管公司已经明确否认了这一说法,但民众还是半信半疑的状态,而且这种担忧恐怕还不只是针对宁德时代一家。

开门见山的说,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观情绪实无必要。现在大多数人都只是主观臆测,却没有尊重客观事实。

事实是什么?

事实是,中国有全世界最先进、最完备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全球70%的锂电池、近8成的电池正极材料和超9成的电池负极材料产自中国。

事实是,动力电池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系统性的工作,要求企业在技术、制造、成本、融资、品牌等各个方面都不能有短板,甚至还考验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组织能力,后来者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而代之。

只要我们自己做到最好,就不会成为别人案板上的鱼肉。光伏就是个例子,十几年前,欧美动不动就拿中国光伏企业开刀,但现在,当中国光伏做到了世界第一,双方利益相关、休戚与共,拳头也就打不下去了。说到底,中国的产品既便宜又好用,拒绝合作的后果可能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这笔经济账大家都算的很清楚,特别是在全球碳减排的宏观背景下。

根据IEA(国际能源署)发布的碳排放报告,2022年,全球能源相关的碳排放量同比增长0.9%至3.21亿吨,总量达到368亿吨的创纪录高值。而早在2020年,中、美、欧科学家就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文章指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不下降,那么50年后,大约有35亿人将处于几乎无法生存的环境之中。

宁德时代的近景与远途

图源:IEA

推动世界向清洁能源转型,是未来几十年人类最重大的课题之一,而引领这场革命的重任已经历史性地落到中国企业肩上,某种程度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身处舞台中央,受到的关注多了,自然少不了质疑和批评,只是希望这些质疑和批评能基于理性的思考和扎实的逻辑,而不是主观猜测和臆断。最近外界还出现一些将锂电与光伏对标的声音,认为锂电产业也会像光伏那般内卷,其实也是无稽之谈。不管是壁垒还是产品差异性,锂电都要远远强过光伏,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二者并不具备可比性。

至于在20倍PE(TTM)左右看空宁德时代,实在有些匪夷所思,要知道,就连创业板指数的平均市盈率(TTM)都有30倍。如果考虑成长性,创业板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仅增长3.55%,而宁德时代却高达558%。什么概念?哪怕PEG取0.1,宁德时代的市盈率至少也要50倍。

宁德时代的近景与远途

宁德时代的近景与远途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15只医药白马,蒸发2万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