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还能为改造金融行业做些什么?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5-20

时至今日,提起“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Fintech),大部分投资人的反应会是:“这个领域还能有什么新东西吗?”尤其是在蚂蚁集团上市搁浅、水滴公司上市即破发的情况之下,人们不免将互联网金融视为一个“夕阳产业”,已经唱不出什么新花样,而且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监管局面。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金融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复杂的行业。互联网行业对金融的改造,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方向:

  • 支付,主要是第三方支付和数字货币,目前已经相当成熟。

  • 小贷,包括消费贷、现金贷和小微企业贷,这是此前暴雷最多,目前监管最严格的方向,也是最让投资人在当下阶段望而却步的产业。

  • 理财,主要是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分销,经过多年发展也变成了一个成熟市场。

  • 证券,包括国内A股和海外市场的证券交易,前者受牌照管制较严,后者要宽松得多。

  • 保险,主要是近年来逐渐走热的互联网保险领域,其中又包含互联网保险公司和互联网保险中介两个板块。

在上述五项业务当中,证券、保险的市场关注度明显较低,甚至往往被无视。直到2020年底,随着美股、港股市场的持续走强,富途证券、老虎证券等中资互联网券商的股价被炒到飞起,唯一一家拥有A股券商牌照的东方财富也连创历史新高,“互联网券商”才终于进入资本市场的主流视野。

而互联网保险就比较惨了,尤其是互联网保险中介板块,几乎很少进入投资者的视野。即便是像慧择这样,上市以来业绩不断走高,甚至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接近100%的优质企业,股票也一直处于低位徘徊的状态,目前仅有3.3亿美元市值,仅相当于1.8倍静态P/S,或3.6倍静态P/S——即便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这种估值也不算很高。

其实,保险与一般人生活的距离是最近的。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不炒股、不借小贷,甚至不买基金,但不太可能不碰保险。定期寿险、终身寿险、意外险、重疾险,完全不需要这些保障的人恐怕是少数。问题在于,保险业务的噱头远远不如其他互联网金融业务高,很难吸引媒体注意。举个例子:蚂蚁集团、京东数科、陆金所招股书中都为保险经纪业务设立了专门章节,可是外界几乎没有关注。

互联网还能为改造金融行业做些什么?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远超一般人的认知)

“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原生机构”的区别:如同走兽与飞禽

作为一个前(伪资深)金融从业人员,我跟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都打过交道,熟悉它们的行事风格,以及在互联网时代的应对策略。我最大的感触是:互联网金融还是要由互联网原生机构来做,至少在获客/中介端是如此。传统金融机构一直在努力适应这个新时代,但是它们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区别,就像走兽与飞禽之间的区别,仿佛近在咫尺,其实相距甚远。

让我们用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举例说明:

  • 打开支付宝,你会在首页看到饿了么、口碑、飞猪、淘票票等多种生活服务,以及火车票、机票乃至健康码查询。支付宝的理财界面对小白用户非常友好,远胜一般银行APP,基金销售费率也明细较低。

  • 打开富途或老虎证券,你会发现交易界面与财经资讯深度绑定,社区讨论非常发达,提供了大量的投资观点。它们甚至借鉴了网络游戏的签到、养成机制,用户可以通过活跃积分来换取免佣金、基金收益、免费送股等优待。

  • 打开慧择保险网,你会看到强烈的“量身定制”元素,AI(人工智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你还可以从数百万字的保险百科当中获取各类保险的详尽信息。这种定制保险对年轻用户很有吸引力。

任何互联网金融中介机构,都必然会面临投资人的诘问:“如果传统金融机构发力去做你们现在做的事情,那你们会怎么样?”然而,根据我过去十几年的金融从业经验,我可以断言:传统金融机构不会危及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领地,甚至根本没有意愿去做这种事情。因为,金融中介业务的“互联网化”意味着年轻化、数字化、社交媒体化,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啻于“走兽蜕变为飞禽”。

举个例子:在对研究观点进行传播时,传统券商一般只会把研究报告原封不动地放到网上,甚至不会去追踪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效果;互联网券商则会对研究报告进行定制化的解读,使其更容易被个人投资者理解,从而形成话题效应。简而言之,这一代个人投资者不喜欢板着脸、罗列数据的研投资观点,而喜欢更亲民、与现实更贴近的观点。

在销售保险产品时也是如此:传统保险公司会用老派的、保守的策略对消费者进行宣传和教育,没有聚焦于他们的真正痛点。互联网保险公司则会首先想到,年轻用户第一次通过APP、小程序或社交媒体账号咨询保险方案时,最关心的会是哪些问题。例如,慧择保险的“顾问工作台”系统储存了800多万个常用问答,从而能够解决年轻用户绝大部分的问题;只有到了实质性阶段,才用出动人工顾问。

传统金融机构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只是做生意的方式落后于互联网时代。就像十年前在酒店行业发生的事情:老牌五星级酒店习惯于古典的、奢华的、贵族式的服务风格,而年轻用户根本不适应这种风格,甚至不能接受适应生帮自己提行李。我记得《纽约时报》刊登过一篇关于酒店行业变革的文章:“丽思卡尔顿的口号是‘我们是淑女绅士,为淑女绅士服务。’可是它没有想到,年轻一代对‘淑女绅士’这种标签根本不感兴趣!”结果,这些年轻顾客涌向了新兴的潮牌酒店和高档民宿。

互联网还能为改造金融行业做些什么?

(丽思卡尔顿的利雅得酒店,其实还是很奢华的)

当然,你可以争辩说:传统金融机构的历史包袱太重,需要照顾广大线下客户,对监管和风控的态度非常保守,所以在灵活性方面注定无法与互联网原生的金融中介机构媲美。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在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就应该形成某种默契的分工——前者负责持有并管理金融资产和负债(表内业务),以及服务线下客户或企业端客户;后者负责面向线上客户,尤其是年轻客户的获客及服务。过去几年,成功的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几乎都是基于上述分工。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90-95后用户天然比较容易接受互联网原生的金融服务。他们更喜欢在支付宝或微信理财通买基金,在富途或老虎买港股/美股,在慧择或水滴买保险计划。所以你会看到:互联网券商的大部分用户要么是年轻人,要么是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从业人员;互联网保险的年轻化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慧择2021年一季报显示,长期险投保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2.7岁)。

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化”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复杂

在我看来,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化”,包括三个重要方向,缺一不可:

  • 应用端:营造生动活泼、社交化、趣味性的界面,以互联网社交及内容的方式去做金融APP。我们只需对比一下传统金融支付与互联网支付,或者传统保险与互联网保险的用户界面,就能深刻体会到这种差别。

  • 技术端:借助AI、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设计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方案,从而更好地服务客户、管理风险。对于保险、理财这种高度个性化的业务而言,这种技术革新尤其珍贵。

  • 传播/营销端:以去中心化传播、社会化营销为主,借助于内容营销和KOL营销——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与传统金融机构自上而下的中心化传播思路截然不同。

以大家很容易忽视的保险为例:当一个90后年轻用户登入互联网保险APP时,可以通过AI顾问解答绝大部分的问题;如果他乐意,可以授权APP读取他的智能手机、手表中的健康数据,与同龄人进行比对。最后,他可以把自己的特殊诉求告诉人工顾问,获得一个量身定做的保险计划。这一切可以在一个晚上,甚至一个小时之内完成,而且数据都是脱敏的,不会侵犯个人隐私。

附带说一句,在传统场景下,你只能向金融机构提交体检、病历等过时的数据,这样其实也不利于你自身——最终你既不能获得定制方案,也不能获得最优厚的条件(因为数据透明度太低)。

互联网还能为改造金融行业做些什么?

(你可以允许移动APP读取智能手表数据,以获得最佳方案)

很多人认为,在当前的环境下,监管部门已经不鼓励互联网金融了——大错特错,监管部门一直鼓励基于互联网的普惠金融,前提是要符合现行监管框架、不能增加系统性风险。在2020年底,互联网券商已经迎来了一波价值重估,成为资本市场舞台的焦点;如此看来,互联网保险大概迟早也可以经历类似的事情。

在高业绩上,慧择等互联网保险公司的股价始终没有迎来该有的爆发,这说明资本市场还没有充分认同互联网保险的商业模式,或者认为那些传统的大型保险公司将会收割线上市场。我的观点恰恰相反——互联网能够同时在应用端、技术端和传播端为金融服务赋能,保险也不例外;而且传统保险公司与互联网保险中介机构各有所长,前者是不可能吃掉后者的。

没有人能判断资本市场的口味何时改变。不过,只要互联网保险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只要年轻人仍然倾向于在网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定制计划,那么互联网保险公司的估值迟早会迎来一波重大改进。就像人们十年前接受第三方移动支付、五年前接受互联网理财、两年前接受互联网券商那样,互联网保险的进一步普及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而且从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时间也并不会太久,毕竟头部资本已在加速布局,保险消费认知的再造在经历这一波疫情之后,也有了明显的提速,一波二级市场关注度的爆发或许很快就将到来。

你相信这一点吗?至少我乐意相信。

编者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搭上华为顺风车,生意一定好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