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不一定是对小米造车的最大考验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7-30

编辑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 “IPO早知道”,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

钱,不一定是对小米造车的最大考验

小米集团(01810.HK)发布公告,宣布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雷军将兼任该业务首席执行官。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 

造车业务的立项所涉及的战略部署,面临的竞争壁垒以及技术储备等等层面的问题都摆在小米的面前。发布会上雷军坦言,“(我)白天有100个理由想去做这件事(造车),到了晚上就有100个理由不去做这件事。” 

为什么要做? 

如果要给现在的小米集团下一个定义,那么一定是一家智能生态类型的公司,从手机代表的移动空间到家居家电代表的室内空间,小米的战略目标一直锁定的是空间,而非某类用户。 

公司年报披露,目前小米的AIoT平台设备连接数已经达到了3.25亿台,背后所连成的物联网生态已经趋近完善,智能电动汽车无疑将补足物联网生态下的重要部分,将小米AIoT的生态圈延展至新的空间。 

智能化给予了互联网公司切入这一赛道的机会,元气资本在《百度能靠Apollo走出「困局」吗?》相关研究中也指出,电动汽车作为除了电脑、手机、电视外的重要交互与娱乐入口,应用的场景具备足够想象空间。此外,在特斯拉(TSLA.US)带火的线上订购新能源汽车的模式下,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也确实能有机地结合进来。 

除了这些宏观的战略意义,小米造车,还源自寻求公司第二增长曲线的逻辑,小米的手机业务份额天花板的临近不可避免,其他IoT业务品类又极为分散,任一单品类在价值上都无法与手机相比较。但是智能电动车无疑具备这样的潜力,不仅单车价值高,市场空间在目前国内仅有4%的渗透率的背景下也远远高于其他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类产品,是真正可以大幅抬高小米增长空间的利器。 

造车对小米最大的考验是什么?我们认为挑战仍来自供应链。 

汽车在过去一直是工业集大成者,即便现在软件有了替代硬件的契机,但供应链仍旧在认证标准、采购模式、备货周期等方面与智能手机或者说传统消费硬件供应链有诸多不同。 

因此,即便小米可能会复用部分手机产品的供应链,我们判断其最大的挑战仍旧来自于新供应链的开发与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年报中披露小米目前投资的企业已经超过310家,这些被投企业中包括了不少汽车电子和半导体公司意味着前期的供应链投资可能为小米带来部分助力。 

资金储备方面倒是问题不大。2020年小米的经营性现金流高达218.8亿人民币,蔚来汽车(NIO.US)、理想汽车(LI.US)、小鹏汽车(XPEV.US)IPO时的融资金额分别是11.52亿美元、10.93亿美元和17.2亿美元,参照来看,也基本相当。即便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销售费用应会增加,但在基本盘稳定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太大挑战。 

正如前文所述,软件有了替代硬件重要性的契机,小米的自研芯片能力基础薄弱,无法一蹴而就的前提下,核心芯片应该仍是依靠采购,这方面是小米的强项,其与高通、三星、博通等国际级芯片设计大厂的合作关系紧密。 

其他硬件方面小米也做不到华为“软硬一体”的能力,相比苹果而言在AI算法能力及数据积累基础上暂时也比较薄弱。虽然小爱同学及自有生态链模式扩展空间具备可行性,但在没有具备自主OS系统能力的前提下,软件生态可能也会遭遇一些挑战。 

因此,我们判断,小米的智能电动车业务走向应该会与蔚来类似,走服务制胜的路子 

细看蔚来打造服务制胜的关键因素,无论是使命愿景、公司价值观、组织设置、目标管理和用户社群这一套组合都与小米所秉持的“用户至上”观念不谋而合。这种模式的核心还在于,能否通过互联网管理理念(数字化)及运营模式来提升价值链的管理敏捷度,以实现互联网与传统造车业务模式的有机结合。 

小米作为第二波造车新势力的重要参与者,切换赛道后如何克服挑战,如何继续保持增长,在更多科技公司参与进来加速产业落地的背景下,赛道最终发展的方向是否又再会出现变化,都值得我们期待。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SPAC观察FTIJoanneWong:SPAC会继续热门,投资者有更多机会投资「成熟初创公司」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