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市前后的历程有哪些?

股票入门知识 | 发布于2021-12-23

入市前后

中国最早的股票市场产生于清代末年,至 90年代初重新兴起,有 40年的历史断层。由于历史的断层,使人们对股票市场知之甚少,而且仅有的一点知识也大多与西方的经济危机和旧中国的腐败相关。即使是 80年代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课程内容也是如此。人们对股票市场的了解,可能更多的是来自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但是,由于文艺作品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则往往会使事情的真实性大打折扣。比如说《子夜》、《股疯》等有炒股题材的影视剧中,当股市下跌,众多的中小股民即"全赔了"、"赔光了"、"没有了",而今凡是炒股的散户都知道,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我最初对股票市场的了解是从重大经济事件开始的。例如1910年上海"橡皮股票风潮"、1929年华尔街股市暴跌,日本战后的"证券运动"、"山一证券事件"等等。在我看来,股票市场充满了危机和风险。尽管我在大学学的是政治经济学专业,并从事与经济相关的研究工作,但直到1992年底,我对股票交易和为什么要进行股票交易却一无所知。大约在1988年,我偶尔在《文汇报》上看到上海一家企业(好像是"黄浦房产")的招股说明书,该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每股发行价62.80元(面值10元),按这家公司的盈利水平计算,以发行价买入股票的收益率还不到当时银行存款年利率的三分之一。

我想这么高的发行价能卖出去吗?可是,令我疑惑不解的是,说明书中还限定了每人只能购买 200股。1990年以后,我经常听到一些朋友说起上海、深圳炒股票发财的故事,但他们只是道听途说,并没有去参与,我也没在意。1992年7月,一位上海的朋友来信向我借钱,并希望我帮忙再向别人借钱,越多越好,说是准备买原始股。这位朋友原来是我的同事,与我的关系非常好,在北京呆得不如意才通过考取复旦大学的硕士生回上海的。我对他非常了解,是位很讲义气的朋友。所以我回信说∶我不能为你向别人借钱,但作为朋友,我可以借一万元,这是我全部积蓄的三分一,你随时可以来北京取这笔钱。同时我也明确表示不赞成他买原始股, 称原始股是溢价发行的,也有风险。当时我并不知道我对股票的认识是多么的幼稚。

看着股指逐渐涨到1400 多点。在惋惜之余,我也为自己准确的判断感到得意,同时也更加相信自己能在股市中取胜。这段时间我也没闲着,看了几本有关股票交易的书,搜集了不少有关上海股市的资料,并且将沪市所有的股票从1992 年底开始都按每日的收盘价用计算纸画出 K 线图(当时媒体登载的股市资料很少),不久,我对沪市所有上市公司的行业特征、经营状况和业绩等就如数家珍了。我从股价 K 线图欣喜地发现,所有的股票走势都有巨幅的涨落,这就意味着有巨大的盈利机会,只要低价买入高价卖出就能赚钱。我相信任何事物都有历史的延续性,股价的走势也会如此。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我将股价 K 线图拿给几位朋友看,指着几张 K 线图对他们说只要在 1000点左右买入股票,赚钱的概率就要比赔钱的概率大;而在 1000 点以下买入,赔钱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指数继续下跌,只要不"割肉"卖出,也会有赚钱的机会。只不过是多等一些时间罢了。我当时几乎不相信我会赔钱,除非有战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等不可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几位朋友都被我的话打动了,他们都相信我,认为我是学经济的,有经济头脑,了解国家的经济形势,又从事与经济相关的研究。于是,我们当即决定,凑4 万元入市,由我操作,盈利的10%为我的提成,其余盈利按每人出资的比例分成,约定至少赚到 20 万元才分成。我们几乎都没有想

11月中旬,这位朋友从上海打来电话,说已经赚了150万元。我震惊了,并且第一次对股市有了兴趣。后来我才得知,早些时候上海曾发行认购证,每张 30元,对于当时的上海人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钱,若不中签就等于白扔了。我的这位朋友是哲学硕士,经过认真分析人们的心理,将自己仅有的 4000元钱全部拿出来,又东拼西借,凑了1.5万元,买了500张认购证。这位朋友平时一贯小心谨慎,买了认购证后非常紧张,每晚睡觉都不踏实,生怕自己的判断失误。结果他赢了。

认购证的中签率高达 86%消息公布后 100张连号的认购证最高被炒到 20 多万元。按他中签的认购证购买原始股,需要几十万元资金,7月份他就是为此向我借钱的,而我能借给他的钱显然非常微不足道,所以他也没来北京借钱。这位朋友的传奇使我开始关注股票市场。不久,我听说北京也开了几家证券营业部、但开户资金都非常高,像我这样的低收入者是不可能入市的。直到1993年3月,从报纸上得知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拟开设证券营业部,开户资金3万元,我赶去办了有关手续,被告之两个月以后才能办好上海股票帐户卡,让我等候通知,准备好开户资金。

在这一段时间里,上海股市已经从 2月中旬的1560多点跌到3月底的 926 点,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入市时机,只是苦于此时我还不能入市。不久就眼睁睁过会赔钱。1993年5月,沪指开始不断回落。5月15日,央行公布提高存、贷款利率,存款的年利率平均提高了2.18个百分点,但市场的反映并不强烈。5月17日(周一)沪市开盘后仅下跌了50余点即开始回升,此后的一周大盘均为牛皮盘整,周五收报1145.97 点。5月24日,北京的两支新股上市,天龙、天桥分别以 23元和 28.5元开盘,随后一路下滑,累及大市,使大盘连续几天走低。

此时我接到"中经开北证"的通知,称已可以办理股票帐户手续。5月27日下午,当我存入3.9万元办完手续之后,股指已跌至 960多点,我认为这是绝好的机会,便毫不犹豫地以7.63元买入1000股"金杯",以 21.40元买入 500股"联华合纤"。当天的股指虽然有所回升,但我买的两支股票分别以7.60元和 21.20元收盘,均低于我的买入价。这两支股票都是我事先精心选好的;"金杯"是沪市中最便宜的股票,2月份的最高价达 14元多;"联华合纤"的弹性很好,业绩优良,上周的收盘价为26.25元,有很大的反弹空间。然而,当我第二天去办交割时,柜台小姐却说我的委托没有成交。

这是我第一次委托买入股票,也弄不清是怎么回事,按理说我委托的买入价高于收盘价,是应该成交的。当时我无心争辩,随即填单以7.55元买入 1000股"金杯",以20.40元买入500股"联华合纤",以36元买入500股"豫园商城",满仓杀入。5月31日(周一)我去办理交割,却发生了戏剧性的事情;我27 日买入的股票其实均已成交,28日买入的股票除"联华合纤"外,其余的也全部成交。这样,我持有的股票为∶2000 股"金杯",500股"联华合纤"和 500股"豫园商城",高、中、低价股均有。买入股票的金额加上手续费,总计44185.17元,透支5185.17元。

透支是由于柜台小姐的疏忽造成,因此经理向我保证不让我受损失,但不让我办理交割,并且拿走了我的资金帐户卡和股东卡,告诉我只能卖出,不能再买入。当时我觉得特别窝囊,第一次买股票就不顺畅。过了很久我才知道,其实我是占了券商的便宜。这天,沪指继续下滑,收于 940 点,我买入的"联华合纤"和"豫园商城"分别跌了1.15元和1.66元,"金杯"微跌了几分钱,但我丝毫不紧张,我坚信股指会反弹。

6月1日,股指还是下跌,下午已跌到860 多点,我买的"金杯"最低跌至7.01元,"联华"和"豫园"最低跌至19.30元和31.91元,但仍然没有让我丧失信心。当时我很犹豫,很想将6月底到期的存款提前取出来买股票,只是考虑到要损失不少利息,最后还是忍住了。也幸亏没有去银行取钱,不久沪指即开始强烈反弹,以 965 点报收,根本来不及取钱买股票。6 月2日,大盘继续反弹。我为了早办交割,取回我的资金帐户卡和股东卡,于是让经理给我卖掉 200股"豫园"。

经理奇怪地看着我说∶"现在就卖?不再等一等?'豫园'涨得这么好"。当时我真地傻冒儿,根本没有想过用透支的金额赚钱。结果经理给我卖掉了 300股,比我要求的多卖了100股,成交价为36.85元。那位因疏忽造成我透支的柜台小姐笑眯眯地对我说;"瞧,这下让你白赚了几十元。"当天,"豫园"以 38.80元收盘,"金杯"、"联华合纤"分别收于8.27元和23.50元。6月3日,沪股高开高走,10点半左右大盘已冲到1180点左右,"金杯"已涨到8.60元,"联华合纤"24.99元,"豫园"41.44元,我的帐面上已有了约5000元的盈利,这令我兴奋。此时的委托柜台挤满了人,我生性不愿挤,不爱排队,想等人少时再去卖出,但不久股指就很快回落,我一心想等股票再涨起来就卖出,然而此后再也没涨起来,而是快速下滑。

在下跌过程中,我又以13.13元买入 500股"嘉宝"。下午股指收于1020 多点,"金杯"收于7.81元,"豫园"收36.70元,"联华合纤"收于22元,利润全无。我错过了一次绝好的盈利机会。6月4日,市场显得很沉闷,成交量骤减,沪指在1000点左右徘徊。6 月7日(周一),大盘在探底 985点后开始反弹,临收市前,股指被快速拉高,以 1065点收盘,我的股票又开始获利。但此时我已经对反弹的高度不敢奢望,6月8 日,当沪指摸高1100 点后开始回落时,我立即填单委托以8.20元、38.70元、23.50元和13.50元将"金杯"、"豫园"、"联华合纤"、"嘉宝"全部卖出。

第二天办交割时,始知"金杯"没有成交,我随即又以7.85元的价格卖出。第一次炒股,扣除手续费后净赚了1702.73元,尽管我未能在更好的卖点卖出股票,赚更多的钱,但我还是很高兴,很兴奋,1700多元对于月薪只有 300 多元的人来说,毕竟不是小数。然而,我没料到,第一次炒股竟是我在 1993年盈利最多的一次。现在回想起来,也是我为选股和买入时机准备得最充分的一次。这也许是大多数新股民第一次炒股都能赚钱的原因吧。

在这次短暂的行情中,异地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仅有的几支异地股中,"浙江凤凰"从21元左右最高涨到 42元,新上市的"福联"从探底的13元最高涨到30元,并且站稳在 22元以上,北京的"天龙"、"天桥"也有 33%上的涨幅,都是沪市中表现最好的股票。但正是我的这种感觉和印象,使我在以后的选股中犯了致命的错误。因为在此后整整两年的行情中,这是异地股整体表现最风光的一次,也许是唯一的一次。直到1995年7月"大盘股革命"后,异地股的表现才有所改观。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割肉"历程有哪些?股市涨的时候为什么不卖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