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扩容压力为市场动力?

股票入门知识 | 发布于2021-11-22

化扩容压力为市场动力

96年岁末,国家计委和国务院证券委发布了1996年度的新股发行额度、总计为 100亿,97年经追加后达 150亿,同时又宣布97年的额度为 300亿。表象上看,增幅大、绝对值高,特别是 96年 100亿额度下达是作为"抑制过度投机"的八项措施之一提出来的,而97年 300亿额度也是在人气再度高涨、投机气氛十分浓重,有关部门屡次警告而无效的情况下使出的"最后杀手锏",对此投资者深感压力犹如泰山之沉重。

压力之大,源于如下方面;

一是扩容毕竟是增加供给,从而找破供求关系的平衡;

二是额度逐年增大,越过了97年,而 96年额度却还未用完,到了98年,又将面临新的额度下达,有应接不暇之感;

三是一级市场异常火爆,牵走了大量资金;

四是新股发行后立即上市,又需要有大量资金承接;

五是各地上市积极性很高,券商承揽发行业务的积极性很高,专做一级市场的大户、机构积极性很高,客观上将促使扩容步伐的加快;

六是新股增多,夹杂了不少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投资者稍有不慎,就会落入陷阱,从而增加恐惧感;

七是发行溢价高企不下,将抽走更多的资金;

八是除了显性扩容外,还受到配股等隐性扩容的牵制,从而出现"内外交困"。对于沪市而言,现在面临的压力可能更为沉重。

在95年以前,沪深上市新股数量之比素来为7∶3或6∶4,然而,96年沪市上市的新股计105家,比深市略多,而97年仅为90家,却落后于深市,在大调整的格局下、两市的差距已十分微小,这对欲争取成为中国股市龙头的两个市场来说,都是有压力的。

沪市历史上的扩容虽经历了好几个轮次,但扩容高峰主要有两个∶

一是93年1月至94年7月,计上市145家;

二是96年3月至今,到97年底时约190家。92年底前25个月只有29家,而两个扩容高峰期之间的间歇期19个月只有 28家。

98 年伊始、仍处在第二个高峰的延续阶段。

这两个扩容高峰期的背景是有区别的∶

——宏观经济背景具有质的差异。前次经济上慢慢由高峰滑入谷底,而到96年底基本实现"软着陆",此后由谷底回升。94年通胀率达21.7%而96年已降至6%97年又继续走低,少数地区在1%下,与之相适应,93年5月和7月两次加息,加上保贴率,在94、95年实际利率一直在走上升通道,但96年随着通胀率的降低,4 月取消保值储蓄,5月和8月两度降息,97年10 月第三次降息。这些对于投资取向的选择是有重要意义的。

——扩容基数不一样。92年底以前,上市流通股极少,而93、94年一下子放大约8倍,增长过快。96年初上市流通A股股本不足 96亿,到年底为141.31亿,增加 48%右,而97年底达217.95亿股,增 54.24%由于基数不一样、所以绝对量的相对意义就大不相同。

——投资者队伍扩容速率不同。投资者队伍扩容最多的是93年、96年、97年,分别比上一年增加约 400万、600 万和500万,比较起来,94、95年两年仅增加100万。总体来看,97年底时股票帐户开户总数达到1713万户,其中99.7%个人投资者,96年、97年投资者队伍扩容速度超过了新股扩容速度,而上一次却没有。

——投资理念发生变化。前次对新股不问良莠,总有一番恶炒,且定位普遍较高,导致大盘动荡、失血,而这一次在新股业绩普遍趋好的情况下总体定位合理、炒作有序。

——扩容艺术日臻成熟。以前总体上比较密集,要么不上,一上就是6、7个,市场神经始终比较敏感,而 96年3~12月平均每月上市9家,除7月份因会计核算而造成一个月上市18家的"特例"外,基本上是均衡的,投资者由于每周可见新股,渐而习惯了,避免了恶炒。至于97年,沪市全年上市90家,绝对量逊于96年,而开户人数仍在增加。说明扩容是适度的,这也是97年股指稳步上升 30%重要前提。但97年仍有败笔,有几个月甚为宽松,而6、7、11月却甚为"严谨",其中6月底7月初几个交易日上市了10 多家新股。扩容要造成资金的一定分流,对于二级市场当然是有压力的。但对此要具体分析,不能过分夸大。

——300亿若沪深均摊,只有150亿,且可以跨年度使用。

——上市新股总量不会突然放大。沪市 96年总计新上市 A股103家,流通盘平均为 2650万股,超 4000万的只有13家,最大的彩虹上市时也不足1亿。由于 97年新股上市实行"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政策,标志着大盘股的增多和平均流通盘的放大,事实上是如此,沪市发行筹资额为 245亿元,比 96年的129亿放大不少,但新股数量反不及 96年。可以预期,98年乃至今后,大盘股将明显增多,平均流通盘在1亿股左右。如此算来,新股家数则不会明显放大。

——发行溢价将有所降低。由于新股流通盘将成倍放大,一般来说,股本扩张能力相对有限,且这类公司已走完高速成长期,步入成熟期,相对比较稳定,业绩上要有大的飞跃相对较难、 另外,原先那种拿出优质资产部分改制的成份将减少,将来注入更多优质资产的可能性也不多,故而投资者的兴趣相对要低一些,东方航空、邯钢流通盘均为3亿,就印证了这一点。事实上,从历年情况看,大盘股发行溢价比小盘股要低许多,二级市场的定位相对也不高。96年发行的很多小盘股溢价高,公积金多,上市后马上10转5,甚至 10转10,使得沪深两市的 55亿额度相当于80多亿。

——发行增加率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每年流通股的增加主要是新股、送配股、职工股。最近几年来,流通规模扩大的步伐都没有停滞,93、94、95、96、97年的 A股流通量分别比上一年增加400%、183%、24%、48%、54%呈骤然增加后的大幅递减又有序回升的态势。如果这一增长态势不出现明显加快的现象,一般不会形成严重后果。

扩容是把双刃剑。纵观沪市7年多来的发展,我们很难说扩容对于大盘是利还是弊,或者说何者占优,这要具体分析。93年、94大扩容时,股指走了从1558到325点的下坡路;94年8月暂停新股上市后,一直到95年底,所上新股极少,股指却基本局限在 530~780点之间;96年不间断扩容,股指却从 512点一直到达1258点。这样一比较,也许适度扩容才会成为市场向上运行的润滑剂和动力,而流通盘较上年增加 50%右,在这几年可认为是"适度"的。总之,扩容太甚,不堪重负;相对匮乏,则少有活力。

扩容步伐的快与慢,是一种调控艺术,在适度的情况下,对于二级市场有明显的促进使用。96年深市之强,一是多年来能量积聚的总爆发,二是义无反顾的大举扩容给市场提供了无穷生机,导引大批投资者及资金涌入深市。沪市投资者已逾1700 万,而且这一数字在 98年还会继续增加,假定增加量为97年的60%至年底便可达 2000万,那么,沪深均分后的150亿新股,以5元溢价计,每户投资者只分摊尚不足 4000元,这对于大盘的影响是不大的。更何况97年在消化了大量新股、建设债券和 2500 亿国债后居民储蓄达到了5万亿。

另外,已经尝试的新股计入指数是在上市满一个月之后,这使新股冲击波大大降低。由此看来,扩容压力主要还不是资金上的,而是心理上的。至于今后扩容与指数变动的关系如何,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只要处理得当(节奏感、抑制新股恶炒、溢价有所降低),就会转化为市场发展稳(大盘股成为整个市场的基石,新股增多抑制过度投机)中求进(增加活力,一如 93年、96年引进更多的新股民)的动力。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Tags: 东方航空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均线压制什么意思?均线分析是什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