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演绎的制约因素有哪些?辨证看待技术分析是什么意思?

股票入门知识 | 发布于2021-11-20

上证指数演绎的制约因素

"暗雨表"功能还难于有效体现

上证指数的计算是从 1990年 12 月19日开始的,它是一个系列的统称,包括综合指数、A 股指数、B 股指数、分类指数(含工业类、商业类、房地产类、公用事业类、综合类)、30指数等,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新的指数还可能出现,从而不断扩充指数群。目前最著名的是上证综合指数和上证 30指数,前者90年12月开始发布,反映的是市场运行的全貌;后者 96年7月开始发布,反映的是部分规模大、业绩好、市值高的股票的运行情况。综观上证指数几年来所走过的历程,可谓蜿蜓曲折,或舒缓,或激烈,浮沉几度。

那么,其变动的轨迹背后存在着一些什么样的驱动因素?

从股市的最终发展趋势来看,必然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的晴雨表,与整个宏观经济走向大体吻合。但是,作为一个初兴的市场,中国股市的晴雨表功能还不能充分地、明显地表现出来。93年2月开始长达17个月的股市大萧条,并不能印证中国经济已是持续的极端的恶化;94年8月开始,股市骤起飓风,一个半月升幅达 223%也不是说经济背景有了根本性的逆转,只不过是对原先巨幅沉底的强力修正而已。

在西方,面对如此高企的通胀水平而希望保持较大的升势,是不可思议的。当然,从深层的因素来考虑,股指的运动与宏观经济的状况还是有一定关联的,只是未能充分地、合理地加以揭示,如 93年2月到 94年7月的大熊市与93年5月和7月的两度加息并恢复保值储蓄有关,高峰时利率加贴补率在 25%上;96年1月到 97年5月的大牛市与96年4月停办保值储蓄和96年5月和8月两度降息有关,这与通常的息口升降和股指升降成反比的国际惯例相一致,却每一次都走向极端。

怎么去解释股指与宏观政治经济相脱高、相游离的奇特现象呢?

造成这种暂时游离态势的根本原因不外乎三条:

其一,上市公司的总体数量与实际市值还没有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目前约在 10%-15%。

其二,宏观的、深层的诸多要素在系统性的或非系统性因素的作用下被淹没了;

其三,投资者的素质尚待提高,还不擅长从二者的"关联性"中寻找投资取舍的依据。

当然,伴随市场的成长,晴雨表功能是在加强,投资者的嗅觉已不再围于股市本身,开始热切地关注着市场大背景任何显著的变化。比如利率政策的调整及其预期、对复关时间表的关怀、对开发热点转移的注意等。不过,这都还是初步的、掠影式的,甚至是牵强的。

二、内环境变化是根本因素

中国股市复市至今,证券市场内环境要素的不断变化是股指沉浮最直接、最经常的导因。从总体来看,股指的变化不过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的产物。92年5月沪股在"揭盖"之后之所以能一飞冲天,实乃供不应求之故;同样11 月底到达 386 点,倒不是实际供应量增大了多少,而是因为"嘉丰事件"畏避公股一类的潜在供给威慑;值此,有关部门释疑,股指一路龙腾虎跃;93年2月开始的持续17个月的大萧条固然与持续的宏观调控有关,但大扩容却是首因……

只要稍作分析,便可发现∶实际的与预期的供求状况是确定与重新确定股指运行区间的标尺,藉此可以找到股指延伸的方向、测量可能的强度。94年8月从325点一路攀高至 1052点,就是实际减少供给加上潜在需求增加,从而导致供求力量转换的结果。97年5月股指从1510点大幅下滑。几个月后最低跌至 1025 点,就与期间追加了96年50%度,同时下达97年 300亿额度(又比追加后的96年额度增加100%所形成的巨大压力有关。与供求有关的直接或间接的因素主要有新股发行与上市的加速或减缓、公股流转可能性、定向募集公司处置、设立证券投资基金状况、市场开放度、对银行金入市的态度、对透支的态度。

与股市毗邻的债市也是证券市场的内环境,其运行同样影响股指的变化。尽管股市与债市吸纳资金的渠道不尽相同,但其中重叠的比例还是相当大的,即以吸引直接的或间接的(如基金、存款等)社会闲散资金为主要对象。因而,国馈发行和交易中的重大措施也会以极其微妙的形式影响这部分资金的流动,从而间接地对股指产生影响。除上述问题外,属于内环境的因素还有交收制度的变更、送配股规定、清算纪律的强化等。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加强或改变股指运行的方向。

三、其它因素的辅助作用

根据粗疏的理解,技术分析的功能主要是反映功能,包括移动平均线、相对强弱指标、随机指标、威廉指标、超卖超买指标等,多为滞后的;其次才是揭示功能,即预卜的。也许中国股市不可测的因素太多,没有定法;也许域外引入的技术参数并不切入中国股市的特点,故"揭示"的意义被大大地抹杀了。如果按照"正统的"技术分析理论操作,有很多盈利机会就会失之交臂,比如94年8月的那段行情,至少有5次是"难以捉摸"的,而97年2月至5月的那段连涨15周的走势,不少指标钝化之后再钝化,按技术指标也是把握不住的。所以,有些技术参数是可以删除的,另一些参数要修正,比如 MA就没有多大意义,K,D值进入10 以内、90 以上,数次触底或磁顶才具有短期反向运行的可能性。另外,缺口对于测度中长期趋向具有一定的意义。技术指标本身对股指运行的说明,不能影响股指的变化,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心理的暗示和群体的行为实现的。

市场炒作热点的形成与转换对于股指的升降也是有影响的。就目前的沪市而言,市场结构还不甚合理,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个股股本总额与市价总额迥然不同,这就形成了相应的指数股群,如陆家嘴、金桥、轮胎、氯碱、石化、马钢、申能、原水、上汽、仪征、邯钢、东方航空、长虹等,它们的升降将对整个指数的拉动产生直接的或连带的影响。另外,沪市的"羊群心理"颇重,辄有"领头羊"出现,时而"四小龙",时而"浦东股",时而"长虹、海尔",时而"次新股板块",以至于到了唯马首是瞻的地步,其走向与步伐对趋从者产生影响,这样必对股指产生作用。这些市场表现是经常发生的,有时在转势过程中显得更加淋漓尽致,不过,这些表现大多不是自发的,必然寻求"契机",而这种契机又必然不是出现在纯粹的炒作过程之中。

传闻,乃至谣言,或利多,或利空;或言近,或论远;或侧重整个大盘,或侧重个股。这些传闻一类的东西,对于大市可以产生震颤作用,投资者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是不难发现的。由于它们总是作用于一时,并不能因此而改变股指的运行方向,即使它所产生的强度非同一般,也是如此。

四、辨证看待技术分析

目前对技术分析大多持有中和的态度,既不完全排斥,也不合盘接受,或作为唯一的分析工具。当然,也有走极端的,要么极尽讥讽之能事,要么将此奉为至宝。正确的态度是辩证分析,一分为二地处理。具体来说,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1.长期与短期的关系。就大势的长期趋势的研判来看,主要应根据国家政治经济的走向、股市自身的发展趋势来进行,这是一种基础的、根本的背景。我们讲"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是强调从大局着眼,立足长远,认准大趋势,而这从技术图形或波浪上是很难找到答案的。比如 93年时不少人称有"第三波",号召人们向 2000点进军,不意2月16 日在1558点处便天折;97年8月沪指出现技术性复苏,从 1066点达到1241点,期间又有不少人认为所谓第5大浪已展开,对于上达1600点、见2000点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尤其是一些偏爱"浪中浪"以及"轮中轮"

学说的人们,煽情的功力非同一般,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一般来说,技术分析对于中长期趋势研判的功用较低,其最大应用价值是对短期趋势的确认,即使如此,失误率仍在 30%右。

2.惯例与创制的关系。按传统的理解,RSI、KD值在 20 以下或80 以上进入超卖或超买领域,会引发反向运行,但现在常应在 10 以下或 90 以上,且钝化;传统认为突破下降通道上轨就有可观上升行情,但现在已不灵验,如 97年5月1510点下跌开始,抱多头思维的人一直在关注轨道的生成,先瞄准 1510~1389 一线,次而1510~1223一线,实际上每次都逾越又告深幅回调,由此可见,任何通道都不可能永恒存在,其斜率会经常被修正,至于下降通道上轨被突破以后是否存在可观行情,则非定数;传统认为均线系统多头排列,利于股指继续上行,反之,则不然,但是,"黄金交叉"下跌,"死亡交叉"回升的事常常发生;传统认为连阴或连阳不过七,这个"定律"在大盘或个股的运动中也经常被打破……这就要我们把握好一般与个别、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总之,既要总结惯例(重点要看概率),又要把握"变异"的可能。

3.观察与理解的关系。就一定时期的技术结论来说,是按照一定方法而得出的,并通过电脑或传媒,使众多的投资者得到观察和了解。这些都是同一的,问题在于理解上常有分歧,由于认识水平的差异、偏执性的强烈程度不同、持筹和持币状况的差异以及其它原因,就会形成不同的结论,并最终影响投资意愿和投资决策。比如,97年5月,日成交量 100 亿以上极为平常,但此后几个月逐级递减,甚至出现10多亿元的情况,仅相当于高峰时的10%右,对此,有人认为是"地量",是"惜售"和"下跌动能不足"的结果,有人认为是"人气散淡,买意不浓",表示"行情好转有顾虑",这显然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一个出于多头思维,一个出于空头思维。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这就告诫我们;不仅要全面观察,更在于客观理解,从而准确把握。

4.真实与虚幻的关系。对于很多指标来说,在有些情况下是失真的,比如上证综合指数,由于它以上市的全部A、B股为计算依据,但其中约70%目前非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同时,个股之间股本总额差距悬殊,极端的达100余倍,这就形成了少数股票对于股指的杠杆作用,也成为少数人控盘的一种工具,从而使指数及众多以指数为基础的技术指标处于失真状态。

若投资者以此来研判,就会导致失误。为什么技术分析还有较大的市场?这首先在于,中国股市中新股民多,约 60%。96年以后才加盟股市的,而这批人由于对股市运作知识、机理、特点知之甚少,就很容易迷从;其次,部分机构大户利用新股民的盲从,刻意描图画线,形成假象,吸引股民。但是,时而顺势操作,时而反技术操作,在真实与虚假之间反复游移。这样,投资者很容易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故应学会辨伪,识破假象。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封闭式基金可以延长存续期限吗?为什么持有人大会是基金的最高权力机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