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市场行为总是错的这种说法?

股票入门知识 | 发布于2021-09-09

市场行为总是错的,巴菲特和索罗斯就是这么认为的。巴菲特是价值交易的代表,一直致力于发掘价值严重低估且未来将会持续成长的股票。比如,1973年美国股市走熊,多头溃泻千里,华盛顿邮报的股价跌去了50%上。巴菲特认为时机来临,2月、他以27美元的价格买入18600股华盛顿邮报。5月,股价跌到23美元,他继续买入4万股。9月,又以20.75美元的价位再次买人181000股,成为华盛顿邮报公司公众股的最大股东。

但是熊途漫漫,到1974年末,巴菲特的投资总额已由1062万美元缩水为800万美元。甚至到1976年,华盛顿邮报的股价都未高于巴菲特买人的平均价格。促使巴菲特买入并坚定持有的信心何在?巴菲特认为,投资成功的关键,是在一家好公司的市场价格相对于其内在商业价值大打折扣时买人其股票。根据巴菲特的估算,他当时是以不到华盛顿邮报每股商业价值1/4的价格、买入了所持有的股份,因此具有很高的安全边际。同时,巴菲特也以其独到的眼光,发掘出华盛顿邮报未来高成长的潜在亮点,因此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安全边际和成长空间兼具,巴菲特自然高枕无忧。很多人都知道,巴菲特从不关注股市的趋势,在他的办公室里,没有用于观察市场和交易股票的电脑。但他总能够买在较低点,卖在较高点,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大势低迷的时候,才会出现价值严重低估的股票,或者说,才会有大概率出现价值严重低估的股票。当市场疯狂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股票全都吹成了肥皂泡。巴菲特凭借自已独有的专业技能,一套完备的价值评估系统,对照市场价格和评估价值,自然很容易发现股价何时低估。何时高估。何时低估到可以买进。何时高估到可以卖出如前所述,如果没有交易趋势的存在,即使是巴菲特、也无法寻找并买入价值严重低估的股票。因为没有交易趋势的存在,也就不会出现价格与价值的严重背离。价格与价值的严重背离表现在两个方面∶价格远远低于价值和价格远远高于价值。前者是市场大量抛售所致,后者是市场疯狂买入所致。

所以巴菲特说,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很显然,于巴菲特而言,在股票价格已经远远低于其内在商业价值时,市场仍在大量恐慌抛售,在股票价格已经远远高于其内在商业价值时,市场仍在大量疯狂买入这无疑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行为。和巴菲特不同,索罗斯认为市场甚至国家的经济和金融都一直处在不断的扭曲之中。这种扭曲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具有沿着扭曲方向持续下去的惯性,但不会无限制持续。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反向运动。和巴菲特做法比较相近的是,索罗斯进出场的时机也选在市场扭曲过度之时。像水一样、只有在市场接近冰点或者沸点时,才是索罗斯大举入仓之际。和巴菲特做法不同的是,索罗斯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关注过市场自身内在的价值。但索罗斯通过观察某一个国家或某一经济区域政治、经济和金融(包括证券市场在内)的运行态势,找出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发展变化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以及过热或过冷的迹象和特征,然后在证券市场上适量做多或放客。

以测试自己的判断和市场接近沸点或冰点的相符程度,从而决定是否会进一步采取行动。索罗斯进场的客观基础是∶市场被各种参与者错误的观点和行为推向了极端。这种极端很显然是前述错误的原因所造成的错误结果,并且这种结果终将在市场的作用下向正确或正常的状态回归,然后趋向另一个极端。对索罗斯而言,市场行为总是错的,不是朝这个极端发展,就是朝那个极端发展。但极端不会无限,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反向回归,朝另一个极端发展。最大最好的机会,就在极端转向的临界点上。导致市场不断发生极端错误以及矫枉过正、反向回归的动力、依然是市场行为本身。体现在趋势上,实则就是牛去熊来,熊走牛归。依然是大家每天都耳熟能详的涨跌循环。巴菲特是价值投资大师,索罗斯不好定义,姑且称之为经济大师或者金融大师吧。他们都不是技术交易者,进出场依据的是他们对公司价值或经济运行规律的认知,而不是市场行为本身。他们只是把市场价格和他们的专业判断系统进行对比,偏离得越远,则说明市场行为错误得越严重,参与的机会和收益就越大。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如何看待市场行为总是对的这种说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