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再无“神农”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5-25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质疑中国的命题。

袁隆平听说后,拍案而起,他理直气壮地回答美国人:“高科技养活中国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在长沙逝世。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怎么走过他的一生?

1、 我惟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

“隆平,你未来的志向是什么?”

“我惟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试想一下,这人世间倘若没有庄稼味儿,而是充斥着铁血味儿、硝烟味儿,该是多么可怕!”

1949年夏季,袁隆平高中学业期满,面临着高考的选择。有一天,父亲袁兴烈和母亲华静问袁隆平,共同商讨他的发展方向。没想到袁隆平早已经决心到重庆相辉学院去学农。

袁隆平把自己喻为一粒种子。种子选择了孕育它的土地。有人把生命喻为一扇门,不同的人,总是以不同的方式推开这生命之门。袁隆平却是以“立志学农”的方式,推开了他的生命之门。

1949年8月,袁隆平告别了南京,告别了父母,赶往他向往已久的重庆相辉学院。

1950年11月,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中四川省教育学院、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川北大学以及相辉学院等10所综合大学中的农学系合并成为,西南农学院,又改名为西南农业大学。

袁隆平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所新型的农业高等学校的怀抱之中。他喜欢看书,爱逛书店,喜欢购买英文杂志。课余时间,他在图书馆埋头阅读英文和俄文图书。他开始接触世界上知名的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孟德尔、摩尔根等的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并对他们每个人的学说进行比较和研究。

袁隆平学习努力,但他不是书呆子。他的爱好十分广泛。他喜欢唱歌,也喜欢乐器。课余,他常哼一曲小调,把生活点缀得情味十足。他尤其喜欢小提琴。

1951年夏季,在抗美援朝的热潮中,袁隆平怀着“保家卫国”的热忱,走进重庆市征兵办公室,毅然报名参加志愿军,决心投笔从戎。光荣榜贴出来了,袁隆平体检合格了,成了西南农学院被录取的8名飞行员之一。正当袁隆平一行人整装待发之际,国务院做出决定,急需要在校大学生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一律留校继续读书。

转眼之间,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4年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了。毕业以后到哪里去?袁隆平面临着又一次选择。

他希望留在重庆的农业科研单位,然而学校发出了号召,号召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袁隆平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毅然填写了这样几个大字: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袁隆平拿着毕业分配通知书,赶往湖南省农业厅去报到。在那里,他知道了他要去的地方是湖南省最偏僻的湘西安江农校,他将成为这所农校的教师,开始了20年的教学生涯。

一颗种子在慢慢发芽……。

2 、挑战权威

20世纪50年代,那是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学说在中国盛行的年代。袁隆平作为遗传学教师带领学生们按照他们的学说进行试验。开头,他们选择红薯进行“无性杂交”。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以期得到一个“无性杂种”,那就是要它上面结籽儿,可以进行种子繁殖,以节省大量种薯;地下结红薯,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当他们把月光花嫁接到红薯苗上以后,嫁接苗很快成活了,发芽了。但要使其结籽儿,必须进行短日照处理。当年安江农校试验条件非常差,没有遮光设备,袁隆平将自己的床单和被单统统拿出来,用墨汁涂黑,充当遮光屏障。 

由于袁隆平的精心培植,月光花与红薯的嫁接果然长势良好。地下长出了红薯王,最大的一蔸重达13.5公斤;地上也结了种子。为此,黔阳地委在安江农校袁隆平的试验田里召开了现场会,这使得安江农校的师生深受鼓舞。

这期间,袁隆平在米丘林、李森科关于“无性杂交”理论的指导下,带领他的学生们进行了多种作物的“无性杂交”,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农作物新品种。诸如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长出了西瓜不像西瓜,南瓜不像南瓜的一种新瓜;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地上结出了西红柿,地下长出了马铃薯……

1958年,他怀着喜悦的心情,将嫁接培育的那些特殊种子适时播种。可是,长出来的作物却令他非常失望:月光花与红薯嫁接结出的种子,长出来的依然是月光花,地下再也不见红薯的踪影。其他那些奇花异果也毫无二致。于是,袁隆平对自己搞的“无性杂交”研究开始动摇了,对于李森科遗传学说中的观点也产生了怀疑。

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在他看来,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既然从事多年的“无性杂交”试验已经失败,只好毅然抛弃它,大胆地去探索新的路子。

1960年春季开始,袁隆平选择了水稻纯系选育和人工杂交试验的科研课题。试验场地就设在学校分配给他的半亩自留地上。

从此,袁隆平踏上了一条崎岖的探索之路。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有没有优势?这种优势能否为人类所利用?袁隆平就是向着这样的问题发起了挑战。

早在1926年,美国人詹斯首先揭示了水稻的杂种优势现象,此后,詹斯的理论虽然被美国遗传学家辛洛特和邓恩否认了,但是,他的理论依然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印度人克丹姆,马来西亚人布朗,巴基斯坦人阿乃姆,日本人冈田正宽、奈良芳次郎等都先后开展过杂交水稻的研究。尽管上述学者的研究均未能取得成功,但是勤于学习又精通英文的袁隆平,还是受到了西方科学家的启发,决心继续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以便通过杂种优势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960年春天,袁隆平在他那半亩试验田里,把稻种播下去,几天以后秧苗出水了,他认真地观察着每一株水稻的成长,一次偶然的发现,使得他的眼前为之一亮——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长的明显比其他水稻更加挺拔。他将这“鹤立鸡群”的稻株结出的170粒稻种精心收集起来,次年,播种在瓦罐的培养土里,栽插在窗前的试验田里。

然而,其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那株原本优势很明显的种苗,其后代的性状竟然发生了分离,居然没有一株赶上它的前代。秧苗长势七长八短,抽穗后穗短粒小。袁隆平凝视着变异的稻株,突然眼睛一亮,灵感顿时涌上心头:那“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品种间的杂交优势现象,很可能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想到,第一年选育的那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并非纯种,所以,第二年出现了分离。倘若按那株杂交稻的产量来推算,那么,亩产可以达到600公斤。

水稻杂交有优势,这是袁隆平从实践中得出的一个突破性的结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结论!

就是这一株偶尔被发现的天然杂交稻,带给袁隆平灵感,带给他机遇,他的成功之路将从这里开始。

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辛洛特和邓恩合写的《细胞遗传学》一书,明确地指出了水稻杂交无优势。美国哈佛大学的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明确写道:“稻麦等白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杂交无优势。”

所以,当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时,遭到某些权威学者的反对乃至嘲笑。

“没有错误的实践,只有错误的理论。”袁隆平根据自己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实状况,反复思考着。他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对于“白花授粉杂交无优势”的观点,他大胆质疑,勇敢挑战,毅然坚持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科研目标。

就是从这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开始,袁隆平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科研命题:要在实践中学会利用水稻的雄性不育系,学会利用水稻的杂交优势。

不久,袁隆平设计的一整套培育人工杂交稻的方案诞生了。他准备先培育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然后通过“三系”配套进行循环杂交,完成不育系繁殖,进行杂交制种并用于大田生产。

从此,“杂交水稻”这个概念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

从此,美国哈佛大学的教科书《遗传学原理》将在袁隆平的手下改写;某些遗传学权威的结论,也将在袁隆平的挑战面前,不得不重新加以修改。

3 、历经艰险与挫折

1967年年初,湖南省科委将“水稻雄性不育”课题正式列入省级科研项目,1968年初春季节,袁隆平带着他的两个弟子,将珍贵的雄性不育秧苗插在中古盘7号田里。

他们插秧这一天,恰好是嫘祖的生日。湘西一带山民每到这个节日,家家都要备香烛纸箔,扶老携幼,跋山涉水,去参拜嫘祖坟、嫘祖宫、嫘祖殿,祈求蚕丝丰收。

一场春雨过后,湘楚大地阳光普照,那嫩嫩的秧苗,一天天长大,分蘖、拔节、抽穗,每株秧苗都分出了三五个蘖,实验材料越来越丰富了,形势非常喜人。

5月19日是一个星期日。袁隆平惦记着他的试验田,骑一辆单车急匆匆直奔他的试验田——惨不忍睹的一幕再次发生了,昨晚还是好端端的试验田,一夜之间,变得一片狼藉,秧苗被横扫一光,不知去向,留在试验田里的是七扭八歪的脚印。

那一棵棵流淌着他的汗水、浸透着他的心血的秧苗,一夜之间踪影全无。

他强忍住悲痛,四处去寻找那劫后余生的秧苗。他跌跌撞撞地走了一丘又一丘,终于在一潭污泥里,发现了五株半埋着的试验秧苗。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拾起来,像手捧珠宝那样,将这五株残苗精心捧回了家。

这就是震惊黔阳地区的“五一八毁禾案”。究竟是谁制造了“五一八毁禾案”?给袁隆平带来如此打击的人是谁?这个疑案很快又被一些小人“破解”。他们传出风声,说袁隆平是“科技骗子”,说“五一八毁禾案”是袁隆平自己所为。说他以科研为名,骗取名利,连续几年不出成果,骑虎难下,无法向上交代,便以自毁秧苗嫁祸于人,为的是给自己找台阶下。

然而面对诋毁,袁隆平并没有在意,专心科研事业。

1969年和1970年,袁隆平与他的助手尹华奇、李必湖来到了云南省南部的元江县以及海南岛崖县南红农场,一边继续加代繁殖,选育c系统雄性不育材料,一边考察野生水稻资源。

1970年11月中旬,袁隆平安排李必湖和尹华奇除经营他们的杂交稻试验田外,还要继续寻找野生稻。而后,他独自北上进京查阅资料,并向有关遗传学专家请教几个理论问题。

就在这次进京期间,袁隆平在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的一份外文杂志上,获悉一条令他震惊的消息——日本琉球大学教授新城长友用粳稻品种钦苏拉——包罗Ⅱ为母本,以台中65稻为父本,进行杂交,育成了BT型台中65不育系,用台中65不育系中的部分可育株,用自交稳定育成了BT型不育系的同质恢复系,实现了“三系”配套。但是,由于杂交组合F1优势尚不明显,因而迟迟未能投入生产应用。

北京之行,使袁隆平感到了形势的严峻,他的紧迫感更加强烈,他决心要在杂交水稻领域中,抢占世界的制高点,抢在美国和日本的前面。

他的弟子李必湖和尹华奇在老师的安排下,也分秒必争,寻找野生稻。就在1970年11月23日的上午,李必湖发现了一片野生稻。巧的是这片野生稻正值扬花抽穗的旺盛期,生殖性状很容易识别。李必湖跟随他的老师袁隆平辨别雄性不育株已有6年的历史了,他学着老师的样子,在野生稻群中一株一株地仔细观察,仔细辨别,一丝不苟地审视着这一株株花开正盛的野生稻。

李必湖突然眼睛一亮,他发现了一株长得很异常的野生稻。它分蘖成三个稻穗,只见这三个正在扬花的稻穗,花细瘦,呈火箭形,色泽浅黄,不开裂散粉。当李必湖断定这是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后,他将这株野生雄性不育稻株连根带泥挖出来,带到试验田里,同广矮3784栽植在一起。同时,李必湖给正在北京作理论探讨的袁老师发去了一封报喜的电报。

袁隆平在北京得知找到野生雄性不育株的消息时,欣喜异常连夜乘火车南下赶赴天涯海角。当来到南红农场后,袁隆平分别采集了3个稻穗上尚未开放的小花朵,置于100倍显微镜下观察,看到了大量不规则形状的碘败花粉粒,经反复辨认后,他确认这的确是一株天然的雄性败育野生稻!”他当即为这棵野生雄性不育株命名为“野败”,其含意就是野生的雄性败育稻。

“野败”的发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事业打开了突破口,这株“野败”,为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使得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在杂交水稻的探索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机。

“野败”的发现,是我国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但是,还必须经过艰苦攻关,对“野败”进行转育工作,才能把“野败”的不育基因转入栽培稻,进而培育出生产上所需要的雄性不育系。

1973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人员齐心协力,广泛选用我国长江流域、华南以及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的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先后筛选出了1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

袁隆平和他的弟子们率先找到了一批优势很强的恢复系。至此,按照袁隆平起初对杂交水稻的理论设计——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宣告成功!

4、 如何看待荣誉与财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袁隆平是获得世界级奖项最多的中国科学家之一。可是,与那一系列大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湖南省人民政府曾三次为袁隆平申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都屡屡受挫。

袁隆平作为院士候选人,曾被提名四届,三届受挫。

袁隆平作为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两次未评上学部委员,在全国科技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新闻界有记者称,袁隆平未被评上学部委员,比评上引起的震动更大。

1994年与1995年,湖南省政府又第三次、第四次向中国工程院上报,提名、推荐袁隆平作为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候选人,袁隆平终于于1995年5月被批准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袁隆平接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通知时,他的表情是平静的。他说,评上院士,不过是工资长了些,有了一个新的名号,而我还是从前的我,我并没有因评上院士而与从前有什么不同。

与荣誉随之而来的是财富。

1998年6月,湖南省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在长沙举行资产评估结果发布会,宣布经过专家评估,作为无形资产,“袁隆平”名字的品牌价值为1008.9亿元人民币,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震动。

对于这次评估.袁隆平却泰然处之,他说:

“我以为人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像我这么一个糟老头子,一米六九的身高,60公斤的体重,砸了骨头卖掉也值不了几个钱。我把什么资产评估这类事看得很淡。我一个月的工资1600多元,外加院士补贴、演讲费,掐指一算,总共有三四千元,够了!”

1999年6月,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联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家法人股东,共同出资筹建“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是湖南省农科院院长田际榕,总经理是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彭海华,袁隆平为名誉董事长。其中两大股东,湖南省农科院占有55%的股份,袁隆平领导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有25%的股份。公司经审查批准注册后,向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申请发行股票,并获得了批准。

据说当初,某些人有了这一动意之后去找袁老商量,袁老非常坦率地说:

上市公司的事儿我完全不会介入,我哪里有精力去搞这些?杂交水稻和股票完全是两码子事儿。”

一开头,袁隆平不愿意别人使用他的名字,后来,经过这番争论,加之有关领导登门说服,他再三考虑,终于勉强同意了。袁隆平说,他同意“卖”名基于如下两点:

其一,有利于杂交水稻打入国际市场,走向世界;

其二,科研经费能够得到保障。

据说,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袁隆平签订了有偿使用姓名权的协议,袁隆平本人以380万元折股250万股,占公司股本的5%,以自然人的方式作为股份公司的发起人。袁隆平表示,他将全部所得用于科研,他本人分文不取。

2000年12月11日,我国第一家以农业科学家的名字冠名的上市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袁隆平院士作为该公司的股东,拥有250万股。“隆平高科”股票发行价为12.98元,当日开盘价为27.89元,收盘价为40.37元。

当有人称他为亿万富翁时,他不无幽默地说:“我只不过是一个过路财神,我只不过是账面上的亿万富翁。”

有人曾与袁隆平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了某些欲望,你何所求,又何所为呢?”

袁隆平说:“对于普通人生活的欲望不能一概否定,清教徒的思想也是我们反对的,但我们反对的是那些无节制的私欲。”他还说:“人只有从物欲的泥淖中挣脱出来,才能维护尊严,获得自由。”

5、 当代“神农”

1996年清明节这一天,湖南省政府在修葺一新的炎帝陵举办首届公祭活动。他们请来袁隆平当主祭人,请他点燃公祭圣火。中华儿女将最高的荣耀给予了他们心目中的“当代神农”袁隆平。

相传,炎帝南巡访贤,登上罗霄山,见山水灵秀,民众勤劳,便与民同行,耕于斯,死于斯,从而被民众誉为神农。

炎帝陵,又名“天子坟”相传,神农炎帝生前曾在这里品尝百草,不顾生死,曾一天中毒72次,仍不肯罢休。经过无数次锲而不舍的实验,最终为人类尝出了赖以牛存的稻、黍、稷、麦、豆五谷及360多种草药。

相传神农洞是炎帝遇难脱险获得第二次生命的地方,这里供奉着炎帝的塑像。

人民对于“神农”的恩泽感念不忘,乃天经地义。对炎帝的祭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恩。炎帝是对人类贡献最大的诸神之中的一位。

袁隆平向这位光耀九州的“神农”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躬,以表达他对这位先贤的敬仰之情。他从炎帝陵所在的山头拣回了一块山石,他将这块山石恭恭敬敬地放在自己书房的案头。

他依旧记得当初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质疑中国的命题,“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袁隆平听说后,拍案而起,他理直气壮地回答美国人:“高科技养活中国人!”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商业派”,贝壳投研经授权发布。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又一白马股崩了!“猪茅”惨遭跌停惊现“断头铡刀” 公司:做好迎接行业冬天的准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