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独立保险科技平台赴美IPO,水滴招股书解读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4-29

中国拥有庞大且快速增长的医疗服务市场。根据iResearch报告,2019年,中国医疗服务支出总额达到7.0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11.4万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0.2%。

目前,中国的医疗保障主要由基本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大病筹款和其他社会慈善机构捐赠支付。但由于国人的健康保障意识相对较低,且投保人群不足,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市场相比,存在较大的保障缺口,估计为4.7万亿元人民币。巨大的缺口表明商业保险具有强大的增长潜力。

2019年中国保险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然而,中国的保险渗透率和保险密度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根据iResearch报告,2019年中国的保险渗透率为4.3%,而美国、英国和日本分别为11.4%、10.3%和9.0%;2019年中国的保险密度为431美元,而美国、英国和日本分别为7495美元、4361美元和3621美元。

作为一家致力于保险和健康服务的领先科技平台,水滴通过网络大病筹款和保险,旨在补充社会保障体系,为用户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保障支持社会网络,提升人们的保险保障意识,帮助用户获得普惠优质的保险和健康医疗服务。

水滴保与各大保险公司合作,其中大部分产品是与保险公司联合设计的,凭借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和精算能力,为用户提供覆盖医疗、重疾、意外、寿险、年金等人身健康险各类险种。同时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保险行业赋能,为用户提供从承保到理赔等全流程的保险服务和流畅的体验。

水滴筹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发挥“救急难”的作用,帮助陷入困境的大病患者及家庭减轻治疗费用负担,他们可以借助水滴筹发起医疗救助向爱心人士寻求帮助,并通过微信等社交网络进行分享传播,赠与人也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帮扶。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水滴保与62家保险公司合作,提供200款健康险和寿险产品。2020实现首年保费(FYP)超过144亿元,累计付费保单数3070万张。超过3.4亿人通过水滴筹累计为170多万名患者捐款370多亿元。

2020年水滴营收30.279亿元,同比增长100.4%;调整后净亏损为2.84亿,净亏损率由2019年的19.6%收窄至9%。

根据艾瑞数据,以首年保费(FYP)计算,水滴是中国最大的独立第三方保险平台,同时,水滴在中国所有医疗众筹平台中,募集资金金额排名第一。

以下是IPO解读部分:

1、 融资估值:IPO前,水滴获腾讯、美团、IDG、创新工场、腾讯、蓝驰、点亮资本、博裕资本、中金等知名机构多轮投资,本次IPO目前暂未定价。

2、 商业模式及竞争力:根据iResearch数据,以2020年寿险和健康险首年保费(FYP)计算,水滴是中国最大的独立第三方保险平台。

3、 财务情况:2018、2019、2020年,水滴保实现的首年保费(FYP)分别为9.725亿、66.681亿和144.259亿。水滴公司收入分别为2.381亿、15.11亿、30.279亿,年化复合增长率高达257%。2018、2019和2020年调整后税息折旧及摊销前亏损(Non-GAAP)分别为1.4亿、1.59亿及2.47亿,EBITDA三年亏损率分别为58.93%、10.52%、8.17%。

4、 行业:寿险和健康险成为中国保险市场主要增长动力。从2015年到2019年,中国寿险和健康险市场从1.63亿元增长到3.1万亿元,2024年,中国寿险和健康险市场预计将达到61090亿元。第三方保险经纪和代理渠道在寿险和健康险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艾瑞预计,第三方保险经纪和代理渠道分销的保费在2024年达到7942亿元,占寿险和健康险总保费的13%。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者习惯变化,保险行业不断数字化。艾瑞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来自线上渠道的寿险和健康险保费占市场总量的6.0%, 2024年,这一比例有望提升至9.7%达到59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6.1%。

整合商业模式

招股书显示,水滴是一个连接保险用户、保险公司或机构、需要医疗费用支持的大病患者、医疗服务机构和任何愿意帮助的人的平台。水滴通过整合的商业模式为用户提供跨越病前保障和病后支持的解决方案。

水滴筹为经济困难的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渠道,让他们及时得到救助,同时通过教育和网络效应,增强用户参与度,也带动和提升了人们的保险意识和品牌信任,他们可能会愿意为自己和家人购买医疗保险。

水滴基于独特的数据洞察力,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消费者转化,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保险和医疗解决方案。

保险分销佣金收入为水滴公司核心收入,贡献收入占比89.1%。水滴保提供保险经纪服务,帮助保险公司分销各种健康险和寿险产品,并按被保险人支付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赚取经纪佣金。

与保险公司相比,第三方保险平台由于拥有不同保险公司的多元化产品,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线上客户群体,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数据洞察,随后利用科技手段对数据洞察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建立精准的用户画像,深入了解用户行为,通过针对性的产品设计提升经营效果,最终创造出更可持续的客户满意度和留存率。

水滴从2018年底开始提供长期健康险和寿险产品,可以为公司带来更稳定的现金流。长期健康和寿险产品占2020年总体首年保费(FYP)的17.4%,导致单用户的首年保费(FYP)从2018年的590.1元增加到2020年的1,143.2元。每张保单的首年保费(FYP)从2018年的442.6元增加到2020年的819.1元。

招股书中,水滴表示其技术基础设施能够帮助保险公司在消费者获取、优化核保、运营效率获得提升。水滴也计划进一步扩大保险产品种类。同时,随着消费者在水滴平台上获取健康相关的服务,水滴将更好地了解其需求,并为其提供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保险和健康服务。  

营收增长迅猛

截至2018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20年12月31日,累计购买保险用户人数约为170万、880万和1920万,通过水滴保产生的首年保费(FYP)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9.725亿、66.681亿和144.259亿。水滴公司收入从2018年的人民币2.381亿增长534.6%至2019年的15.11亿,2020年进一步增长100.4%至30.279亿。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家保险科技公司,水滴公司在研发投入上持续增长。从2018年的6900万增长到2019年的2.15亿到2020年的2.44亿,占业务经营成本和费用总额的8.1%比例。招股书显示,“我们将持续投资技术,优化自我强化的数据分析,提高运营效率,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利用我们的技术能力,更好地匹配具有差异化消费者特征的服务和产品。

2018、2019、2020年水滴公司净亏损为2.092亿、3.215亿和6.639亿。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调整后的2018、2019和2020年净亏损为1.61亿、2.97亿元和2.84亿。从亏损率来说,2020年净亏损率为-9%,较2018年-67%和2019年-19.6%大幅收窄。

行业迎来爆发增长期,2020~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6.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在这种多种保障共同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中,商业保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形成互补和衔接,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健康保障需求。

2020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三项措施,以促进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的措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支持开发更多针对大病的保险产品,做好与基本医保等的衔接补充,提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障能力。

今年4月,银保监会就多领域丰富人身保险供给问题,发布了《关于建议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推进普惠保险快速发展,面对低收入人群积极开发投保门槛较低、价格实惠、保障责任简单明确的产品。

iResearch报告显示,以保险费为衡量标准,2019年中国保险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然而,中国的保险渗透率和保险密度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根据iResearch报告,2019年中国的保险渗透率为4.3%,而美国、英国和日本分别为11.4%、10.3%和9.0%;2019年中国的保险密度为431美元,而美国、英国和日本分别为7495美元、4361美元和3621美元。

受大幅医疗保障缺口和保障意识提升的推动,预计到2024年,中国保险市场总保费将达到7.8万亿元人民币,较2019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2.9%,其中,寿险和健康险将成为主要增长动力。2024年,中国寿险和健康险的总保费预计将达到6.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年复合增长率为14.5%。

从分销渠道来看,第三方保险经纪和代理在寿险和健康险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iResearch报告,通过第三方保险经纪和代理渠道分销的保费预计将在2024年达到7942亿元人民币,占寿险和健康险总保费的13.0%。

近年来,保险行业的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据iResearch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寿险和健康险来自线上渠道的保费占市场总量的6.0%,2024年,这一比例有望提升至9.7%,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1%。

本文转载至公众号:博望财经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市值“蒸发”20亿的金一文化能否通过引入国资背景“自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