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看长期业绩选的基金,怎么也没赚到钱?“海王”VS专一,如何搭建你的“基窝”?

基金投资知识 | 发布于2021-10-25

明明是看长期业绩选的基金,怎么也没赚到钱?

  最近一段时间,小编跟朋友聚会的时候,最怕别人聊起基金。

  不过,真的是越怕什么,就会越来什么。

  这不,上周日的一次聚会上,小编刚坐下,还没来得及喝口热茶,就被朋友拉住:

  太好了,你终于来了!我们刚刚还在聊基金呢,就等着你过来指点迷津了。

  你看看啊,2021年都快到尾声了,可是我的基金账户基本没赚到钱,这一年白折腾了,本来还想靠着它改善我的生活呢!你快来帮我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小编:你选基金的时候是不是看哪只基金最近涨得猛就选哪只了?

  朋友:没有啊,我做了很多功课的,我知道买基金不能只看短期业绩,一定要看长期表现;而且还得选经验丰富、经历过牛熊市考验的基金经理。我选的这只基金,当时就是过去3年业绩排名第1的。没想到买入之后,我都持有好几个月了,却基本没有帮我赚到钱。

  这样的话的确是有点奇怪了。

  小编看了一下朋友买的基金,瞬间就明白原因了。

  我们都忽略了基金净值的波动

  在揭示朋友亏钱的原因之前,小编想要问各位小伙伴一个问题:

  大家在挑选基金的时候,最看重的因素是什么?

  相信很多小伙伴给出的答案是:那还用说,肯定是业绩啊!

  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咱们买基金不就是为了赚钱嘛,选基金的时候不选业绩好的,难道还选业绩差的吗?

  不过,大家发现了没,即使真的被我们发现了长、中、短期各个维度业绩都很好的一只基金,往往等到我们买入之后,会发现真实情况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

  例如小编的那位朋友。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答案是:选基金的时候我们往往只关注了最终的业绩数字,忽略了中间的波动。

  选基金时,参考的是过往业绩,我们相当于是用“后来者”的视角去看这只基金的。

  所以即使中间出现再大程度的下跌,我们都觉得可以接受——反正最终都会爬出坑并且创下新高的,不怕。

  这就跟电视剧一样,如果结局是大团圆的,那么中间经历多少磨难都无所谓了。

  而等到我们成为基金的持有人之后,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基金未来的表现。

  而未来基金会怎么走,我们是不知道的。

  这种不确定性就会让我们焦虑、恐慌,尤其是当基金出现下跌时。

  这时候就很容易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定,例如买基金的时候还想着持有2/3年的,结果坚持不到3个月就因为受不了波动,提前赎回了。

  基金长期收益再高,都跟自己无缘了。

  主打稳健的FOF产品更容易做到长期持有

  以前我们一直说,选基金的误区之一是只看短期业绩,正确的做法是长、中、短期业绩都要看,而且要更侧重长期业绩。

  现在,这个标准就进行更新了。

  那就是除了业绩,还要看基金过往的波动情况。

  我们要假设一下,如果买入基金后基金出现了同样的波动,而我们并不知道基金什么时候会涨回来,那我们能够承受得住吗?

  并不是过往业绩收益率越高的基金就越好,自己能够拿得住、能够把基金收益率变成自己的投资收益的基金才是真的好基金。

  也是因为这样,近年来主打稳健投资的基金产品,如FOF产品,越来越受到基民的青睐。

  对比FOF基金指数和沪深300指数2018年以来的走势图,相比沪深300急涨急跌的走势,FOF基金指数的走势是不是平稳多了?

  这样一来,我们是不是更容易能够做到长期持有,提高收益体验了?

明明是看长期业绩选的基金,怎么也没赚到钱?“海王”VS专一,如何搭建你的“基窝”?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18/2/22-2021/9/30。指数过往表现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看完这篇文章,相信各位小伙伴在以后选基金的时候就更容易选到适合自己的好基金啦~

“海王”VS专一,如何搭建你的“基窝”?

  众所周知,投资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此大家在进行投资的时候,要分散投资不同的基金产品。但是一个鸡蛋一个篮子,广撒网式的组合布局,会不会更安全呢?

  其实,采用“海王”式投资方法的,大有人在。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2019年度《全国公募基金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38.6%的基民持有基金<5只,39.5%的基民持有5-10只基金,14.3%的投资者持有10-15只基金,7.6%的投资者持有基金超过15只。

  那么持有这么多基金真的赚钱吗?其实不然。分散投资固然没错,但过度分散并不可取。把基金当成了“购物天堂”,买买买,少则几十只多则上百只,殊不知买太多基金容易带来问题:

  一、基金太多,没有足够时间精力管理

  投资一只基金,对于基金的相关信息都是需要了解的,需要了解基金经理,通过过往基金季报、年报或者公开访谈的信息,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投资策略、擅长的行业等,也需要了解基金的过往业绩,在历次下跌之后净值修复能力等,这些投前的功课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还要上班,很难有精力对每个基金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基金有透彻的了解,导致投资者不能面面俱到,对于部分基金并不熟悉,就无法在行情转换的时候做出及时有效的投资策略。

  二、基金太多,会拉低整体收益

  市场上的基金很多,但是好基金的数量却相对有限

  有基金公司对至今为止存续时间超过十年的权益类基金一共500多只,做了如下基金年化收益分布图 :

明明是看长期业绩选的基金,怎么也没赚到钱?“海王”VS专一,如何搭建你的“基窝”?

数据来源:银河证券,数据区间:2011.5.31-2021.5.31

  可以看到,过去十年年化收益超过20%的仅有9只,仅占不到2%,所以持有的基金过多,那么买到收益一般的基金的概率也高,所以就算有买到业绩比较优秀的基金,但是持仓的总回报也会被其他的基金平摊薄,我们将持有的基金当成一个组合来理解,持基数量越多,获得的回报会越接近市场平均水平。

  三、基金太多,无法降低组合波动:

  持有多只基金的意义在于减少整体波动,而减少波动可以加强投资者的心理防线,这样使投资者有更好的心态投资,可是真的持有的基金数量越多就能降低组合的波动了吗?

  著名基金研究机构晨星曾做过一个测算,持有基金数量从1 到30 不等,同时更换组合中的基金品种,然后分别计算每个组合五年的基金业绩波动程度:

明明是看长期业绩选的基金,怎么也没赚到钱?“海王”VS专一,如何搭建你的“基窝”?

  结果显示:持有1只基金的组合的波动率最大,每增加一只基金就可以明显改善波动程度;当组合增加到7只基金以后,波动程度和基金增加就没有必然联系了,所以并不是基金的数量越多组合的波动会越小的。

  如何配置基金才合理?

  基金到底买多少才适合?具体数量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定,大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从投资金额来考虑:

  投资1万元、10万元和100万元的组合策略当然是不一样的,资金量越大越要考虑分散风险:

  如果资金量比较小,比如只有一两万元,如果分摊到太多只基金身上反而会增加手续费的成本,所以一两只基金就可以了,

  如果资金量在10万元以上,可以考虑更加分散一点。

  二、从投资经验考虑:

  因为同时持有的基金越多、操作的难度也越大,所以:

  对于刚入门的小白投资者:因为经验比较少,基金的数量不要太多了,如果后续市场不发生变化,要加仓的话,操作上比较有难度,可以尝试先持有一两只,等积累一定经验后再适当增加;

  对于有一定投资经验的投资者:可是适当增加一点基金数量,当然也不能太多了,可以参考“指数基金之父” 约翰。博格的观点:“不要持有太多基金,我认为没有必要超过4-5个,数量太大很容易导致过度分化”。

  三、从分散风险角度考虑:

  持有多只基金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散风险,但如何做到既分散风险又没有分散收益才是最关键的。

  1、投资基金的品种要分散:

  基金按风险特征从高到低来看的话就是:

  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基金,

  一般风险越高,预期收益也越高,投资时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高低,调整组合内各类型基金,风险承受能力较小的可以考虑把低风险的基金作为主要投资方向,再配置一两只风险收益较高的权益类基金,增加整个组合的投资弹性,力争提高收益。

  2、去重复性,持仓关联性要分散:

  如果你买的基金虽然类型、名称都不一样有股票型、有混合型,但都是投向同一板块。比如这些基金的重仓股票都是消费板块,那么风险不但没有分散,反而在堆积风险!

  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重新审视自己持有的基金,然后把不看好的适时卖掉,减少持仓高度重合的基金数量,看好的主题基金可考虑保留一到两只就可以了。

  3、市值大小的平衡

  根据市值的不同,可以分为大盘股,中盘股,小盘股,尽量做到不同市值的搭配组合。

  因为市场中经常出现一轮大盘股牛市,一轮小盘股牛市的现象,通过这样的配置不容易错过牛市行情。

  普通投资者可以尝试着利用投资风格的办法,均衡配置一些相对应的基金。甚至,也可以搭配一些宽基指数基金,如沪深300、中证500等。

  4、周期行业均衡配置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周期,有的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很强,不能一直稳定地赚钱,盈利和股价都会呈现周期性变化,我们称之为强周期行业,比如地产、钢铁、化工等。

  有的行业的盈利基本不受经济周期影响,比较稳定,我们称之为弱周期行业,比如医药、食品饮料等。

  强周期性的板块,在遇到行情到来的时候业绩会非常亮眼,很容易获取市场超额收益。但需要对市场环境、行业特征、政策支撑有一定分析能力的小伙伴进行操作。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通达信抄底买入时机指标公式,通达信买卖缠论主图指标公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