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初兴阶段的特征有哪些?

股票入门知识 | 发布于2021-11-20

中国股市初兴阶段的十个特征

1.市场规模的扩张性

在事物新生或其最初发展阶段,必然具有强烈的扩张性, 中国股市表现尤甚。自有额度控制以来,93年 50亿、94年 55亿、96年150亿(其中 50亿为临时追加)、97年300亿,呈不断增大之势,至97年底,96年的额度尚未使用完毕。中国股市扩张驱动力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政府驱动,以此促进国企改革,使国企走出困境;二是上市公司驱动,以此融资寻求外延扩张;三是券商驱动,以此承揽发行业务,发展自我。

2.市场运作的不平衡性

在发展的初期,必然带有试验的性质,即寻求点的突破,最后面上推广。尽管沪深股市已实现了由地方性,到区域性,再到全国性市场的转化,但就全国而言,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分布、券商总部的设立和证券市场的建设方面,东南沿海快于中西部,其中沪深双雄比肩并立。同时,投资者队伍虽然增长迅速,但结构极为复杂,总体参差不齐,其中以中小散户居多,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

3.政策杠杆运用的随意性

中国股市不是自发生成的,而是在政府的推动和扶植下成长起来的,在发展之初往往较多地受到政策的暗示、鞭策与驱动。由于管理股市的经验不足,政策杠杆的运用往往以市场冷暖、股价高低为依据,而非遵从市场机理,颇多调控意味,则政策常处于忽隐忽现、忽强忽弱、忽左忽右之中,摇摆不定,令人无所适从。同时,初兴阶段管理多元化、政令多渠道化,也将使政策杠杆的运用表现出相当的随意性。

4.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性

中国股市发展至今,条例、办法、通知倒有不少,但证券法制建设依然十分落后,已阻碍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发展证券投资基金 94 年7月作为救市政策之一提出来,直到97年11月才出台有关法规,而转配股 94年4月就形成了,其流通要等"国家有关规定",一些公司已三度转配了,却依然搁浅。至于证券法,92年就开始起草,迄今仍在腹中,这个"马拉松"历程是极为鲜见的。

5.股价波动的震荡性

任何股市在任何时期都存在震荡的可能,但在发展的初期表现更激烈、更频繁,跌宕起伏,具有极为明显的波段特征。沪市7年运行中,年震幅最大为1137点,最小为404点,至于个股震荡更是十分频繁。在K线图上,"高峰"与"深壑"迭现,时有"井喷"或"俯冲",急起直落,于是,绝望与极乐此起彼伏。

6.投资的盲目性

在初兴的市场中,投资者的经验是十分局促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中的多数人很难形成独立的、正确的判断,必然广泛地吸收、参考、模仿他人的观点。这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学习而不能迷信,模仿而不能刻板。对他人观点的圆囵吞枣,交叉感染基础上的跟风追涨杀跌。都是自身认识能力不足的结果,而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一个过程中得以实现。

7.市场监管的疲软性

这也是初兴阶段的必然现象,原因在于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无法可依";管理体制不顺,"有法难依";为保护新生事物,同时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监管手段落后,又很难做到"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股市是一个特殊的竞逐利益的赛场,参与主体庞杂、运作时效迅捷、互动影响深远,违法违规案具有数量多和隐匿性、群体性、智能性等特点,也使市场监管增添了不少难度。

8.投机行为的广泛性

在市场发展的初期,投机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上市公司、券商及大众投资人大多怀着近利动机,寻求短期厚利。于是,纷纷发掘、制造、宣扬一系列可资炒作的"题材"。当然,在程度上有些区别,少数属于恶性投机,大多为一般或良性的。股市发展之初频繁的震荡所形成的"一夜暴富"效应,容易诱惑人们加入到投机的行列中来。相形之下。投资作为辅助的形式,大多数情况下又只是深刻套牢之后的无奈之举。

9.市场发育的闭锁性

一个市场的发展,总是在不断开放中逐步成长起来的。然而,在其最初阶段,却是相对闭锁的。只有在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形成和积聚了一定的抗波动能力,构筑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后,才会稳步开放市场。初始的阶段,还只是打基础、作辅垫的阶段,掩而不露便不言而喻了。沪深股市只是在 96年后才真正对内开放的,而 A股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和B股向境内投资者开放,还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0.晴雨表功能的模糊性

总体来看,股指与宏观经济运行的方向大体一致,但是,常常走向极端,运行曲线不一致。同时,由于系统内诸多要素的交互作用,往往形成剧烈的上下震荡,从而干扰了股市晴雨表功能的体现。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发展的初期,规模相对较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不高。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当前中国股市十大关系有哪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