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故事——香港股市丑闻

股票入门知识 | 发布于2021-10-20

1988年1月20日,香港各报在显著位置上报道一条震憾性新闻∶

廉政公署根据防止贿赂条例第 30条第2款,于元月2日清晨7时左右,拘捕了前香港联合交易所主席、现任联合交易所第一副主席李福光、前联合交易所行政总裁汉权和联合交易所上市部曾德雄。

与此同时,港府又要求刚于1987年12 月16日选出的联合交易所新委员会中的7名委员,其中包括6名主席与副主席中的5名,暂时不要参与联合交易所的管理工作,并宣布成立一个由14 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的一切职权,由英国人霍礼义出任行政总裁,负责联合交易所的一切行政工作。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一时间戒为香港街谈巷议的中心,也成了国际投资界的热门话题。世界各主要报刊载文称其为"香港近代史上最严重的公众丑闻"人们普遍感到意外、震惊和失望。尚未从1987年 10月股市暴跌的打击下完全复苏过来的香港股市与经济,遭到了又一次重击,潜伏着一股新的危机。

惊魂未定的市民眼前,重又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迷雾。李福兆何许人也?为何他的拘捕在香港乃至国际投资界具有如此之大的影响?众所周知,香港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长期以来,李福兆则一直在香港金融中心扮演着中枢角色。这不是因为他出身于名门望族,拥有 149亿港元的私人资产,被称为香港最富裕的人士之一,而是因为∶

他们对促成香港证券界的四会合并(即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证券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和九龙证券所合并成联合交易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担任远东证券交易所主席10多年之后,成为联合交易所第一任主席。在众多香港人都拥有股票的情况下,李的一举一动自然牵动着万人之心;他一贯采取自由放任的管理方式和独断专行、我行我素的工作作风。1987年10月全球股市暴跌时,他置港府于不顾,命令香港股市停市4天就是一例。尽管人们至今对此举仍颇有非议,如香港崇德证券商品公司常务董事费伯先生就指责说;"停市树立了一个恶劣的先例,下一次,联合交易所将会因李福兆患上流行性感冒而停市。"美国《华尔街日报》在对香港股市暴跌的评论中,不把代表港府的财政司翟克诚作为丑角,而把李福兆作为丑角加以抨击。李福兆直言不讳地支持香港证券商对抗外国竞争对手。针对外国金融界人士指责他不公平地保护香港华人经纪商的利益,他反驳说,华入经纪商被待如"狗或可怜虫"。他的"为何我们香港人须为一群纽约犹太人损失大量金钱。"的名言被广为引述。正是由于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其功过一直备受争议。尽管如此,在他首任联合交易所主席期满荣退的欢送宴会上,仍是宾客盈门,高朋满

座,并仍被推选为联合交易所新委员会的第一副主席,处于决策核心的地位。

李福兆等人因何遭拘捕?

有人说是因为李福兆未遵守联合交易所条例,轻视港府,遣自命令停市 4天,导致了香港股市1987年10月 26 日的历史性期溃,恒生指数一天狂泻1126多点,跌幅高达 33.5%引起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也有人说是因为李福兆对联合交易所一贯采取的"独裁式"管理方法,滥用权力和批准新股上市和公司上市;还有人说是因为港府要转嫁因股市崩溃后产生的政府信任危机,把李福兆当成了替罪羊,港府破例公布被拘捕者姓名的做法正好说明了这点;有些香港本地人甚至说,李遭拘捕是香港证券界华(人)洋(人)之争激化的一个结果,是外资经纪商争取进入联合交易所管理层以及港府与外资联手夺取联合交易所控制权的战略布署,否则,新任行政总裁霍礼义及其副手施素姻为何要舍近求远,从英国聘来呢?!

谜底直到1988年1月 15日才终于被初步揭开了。香港中央裁判署主控官指控李福兆于1987年5月15日,在批准日资的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新股上市过程中,不顾该公司不符合上市条件和不具备完善的上市手续的情况,在没有合法许可或理由下,擅自利用联合交易所主席的权力、批准该公司6700万股面值1元的新股票上市;而李则从中获取特别利益,即以徐国炯的名义,接受了该公司以 2.5港元1股

预选配售的110万股面值1元的新股票。而该公司股票上市的当天,股票价格就翻了4倍多。仅此-举,李就从中获利数百万元。

人们或许会问,家帐难以计数的李福兆,为何会因为区区几百万元而冒触犯法律的风险?如果我们用"贪得无厌"一词概括这类人的本性。那么人们又会问,难道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对这种非法股票交易行为加以管制以至制裁吗?答案是明确的;十分必要而且完全能够。事实上,从股票交易产生以来,股票的发行与交易中就一直存在着正义与邪恶、管制与被管制的激烈抗争。美国纽约华尔街的一位金融投资家对此有过一段精彩的评论∶"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则证券市场应当自由公开地反映供求经济规律,政府就没有必要对其进行管制,甚至连自我制也只应是最小限度的。但事实上,证券市场必须时刻警惕欺诈行为和被人操纵的危险。这些毛病是人的天性使然。它们随市场本身的产生而产生,因而相应地产生了阻止这些毛病发生的措施。"

一般来说,相购买股票的人,一定是希望通过这笔投资使自己获得更多的效益。不过,当他在对是否购买、购买何种股票、购买数量多少等问题做出决策时,他无疑必须依赖别人提供的各种材料和听取别人的建议。这种主观上的发财愿望和客观上对外界信息的依赖,为各种蓄意欺骗、投机、操纵等行为提供了生息与泛滥的可能。

1844年3月 22日的伦敦泰晤士报上有一篇文章说道∶"商人、小贩、小店主和仆人,就是在我们现代股份公司的欺骗下倾家荡产的人。这些公司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施行有系统的欺骗——利用贵族与有声望的平民的名义以吸收大众参加股份———然后想象的股利在贪婪的眼前跳跃;从无一丝矿藏的土地上出现了铜矿与锡矿;理想中的采石矿和运河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息;川流不息的财富灌溉着爱尔兰的肥沃沼地,一切的奇迹都在贪婪与欺骗的结合下出生了。于是,多年勤劳与省吃俭用存下来的积蓄就一去不复返了。"显然,在贪婪与欺骗两者之中,要控制人们主观上的发财愿望是很难的,较好的出路和办法只能是,必须对进行股票发行和交易的每个单位或个人提供信息的方法、内容和渠道等等加以管制,以防止和尽可能减少以至杜绝欺诈等恶劣行为的发生,保护股票投资者的利益,保证股票交易的正常进行和股票市场及其交易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作为我们个人购买股票,千万别掉入类似李福兆等人所设下的陷阱。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股市故事——掺了水的股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