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石泉关于江小白的思考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5-21

苏峻:

第一个问题,老陶,为什么大家都说你的酒不好喝?

陶石泉:

这是一个口味上“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一个问题。事实上,以我们今天的整个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和供应链能力,我们是有能力做出各种风格的产品,但是对于“江小白”这个新创品牌来说,我希望我们的核心用户是聚焦的,所以这里面就必然有一个取舍。就像重庆人不习惯天天吃广东菜,年纪大的人喜欢重口味,年纪轻的人喜欢轻口味,所以某种程度上,这里面有两大完全对立的口感导向。

这件事我们深刻反思过,包括我自己未来如何拥有对用户的感知能力。我昨天晚上想到一个词,我们作为品牌主理人的“日常性”不能丢掉,如果我们天天跟你一起喝酒,我就感知不到我真正的用户需求。因为你不是“江小白”的目标群体。“江小白”未来五十年,一百年,都不会去追求“高大上”,我不希望用价格给这个品牌打上“高级”或“不高级”的标签。

苏峻:

那你的意思就是说,随着你的消费者的成长,他们渐渐就不是你的目标用户了?

陶石泉:

至少“江小白”这个品牌,会坚持面向年轻消费者。但是我们还有“江记酒庄”,我们可以推出不同品牌面向年龄大的消费者,品牌和品牌之间会有细分的差别。我觉得试图用一个品牌,一个产品去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是一种痴心妄想。

苏峻:

“江小白”作为一个网红品牌,之前一度非常红,最近可能因为疫情,因为新消费浪潮,有人说“江小白”老了,你怎么看?

陶石泉:

品牌老化是每个品牌成长过程中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对“江小白”来说,如果只从时间维度上去看,一个品牌到了第十年就会老化,或者第二十年就会老化,这也是不对的。品牌就像人,虽然年龄增长是客观事实,但是我们心态如果不老,就是年轻的,品牌也是,如果我们能聚集一帮乐观、有趣、有活力的人,这个品牌就可以一直年轻。

苏峻:

你接受网红品牌的叫法是吧?

陶石泉:

我是这么认为的,如果我们不网红,就不会有今天,至少我们红过,至少还活到了今天。其实最近两三年的时间,我非常克制地去做营销,把精力集中在做品牌和产品。

但从中我们也有反思,“江小白”是一个新品牌,我们有非常精准的目标人群画像,这个品牌其实长到20亿的规模就可以了,但是它因为营销出圈后,导致我们多卖了50%的货,触达到了一部分原本不属于目标用户的消费者。如果要说对过去几年的反思的话,我觉得当时我们应该克制,更精准地去服务我们的目标用户。

苏峻:

我们再继续往下探讨,就像你推荐我看的《文化战略》中提到的,从边缘到主流,品牌的精神内核其实会逐渐变得普世化,你会怎么选择?是坚持做小而美,还是逐渐走向主流?

陶石泉:

我理解你的意思,先不讲我要做一个多么伟大的品牌,但是有一点我是确定的,无论这家公司未来能走到哪里,我都不希望我们做的是一个平庸的品牌。

而现在我们做得还不够好,两个维度,一个是文化密度,一个是时间长度。我觉得“江小白”在核心人群中凝聚的浓度还是不够的,同时它成长的时间也还不够,但我愿意把时间维度拉长一些再去看。

苏峻:

“江小白”的品牌形象看起来就是你本人,所以我觉得这个酒的市场洞察和产品开发很大可能也是你主导的,但创始人不可能一直冲在业务一线,之后的新产品,你会参与到什么程度?

陶石泉:

首先我要承认,“江小白”这个品牌有我自己很强的个人风格,这个没有办法,创业初期人少,产品经理、品牌经理、渠道经理都是我一个人,但后面的品牌我都在有意识地后退,如果我一直在一线,就等于这个公司一直都没有进步。

现在我是这样理解产品的,一共三层。公司的第一产品是人才,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这个公司的第一产品;第二产品是组织,是我们这帮人组合在一起的这个组织、团队;第三产品才是我们所说的物理的产品。我现在做的就是去梳理出一些方法论的东西。

苏峻:

或者说,你已经从一个一线的产品人,转型到幕后?

陶石泉:

对,要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现在公司好几千人,大家肯定比我更优秀,更专业。

苏峻:

放手让团队去做,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失控,这个你怎么办?

陶石泉:

你问到了我们的失败。坦诚地讲,大家都只会拿自己成功的那面示人,我现在的微信签名是“一个经常犯错误的人”。事实上,我们绝大部分都是错的,只有极少数是对的,我们错过了绝大部分机会,抓住了少数机会,这个是真相。十个项目里可能只能活一个,但是我们一直保持着试错的心态,这个很重要。有一次我在群里批评了一个员工,因为他把一个活动办砸了,但是我很快就发现不对,我赶紧在群里说:你这个属于第二好的,不是坏的。第一好的员工,是努力干活,并把事情干成了的人;第二好的员工,是努力干活,结果把事干砸了的人;第三种是差的员工,就是不干活的人;第四种是最差的员工,自己不干,还说别人干得不好的人。

一个公司如果出现因为害怕失败而不作为的情况,这是非常要命的。不干活就不会失败,干活就有失败的几率,结果干活的人就被批评。

苏峻:

这个特别棒,你宽容失败,反而涌现了更多的成功。你不是控制,而是包容。

陶石泉:

对,你要去奖励失败的人。

苏峻:

这个好,可以做成金句。现在大家普遍都有一种焦虑感,总觉得新物种的出现会颠覆现有的品类,比如元气森林也有可能会冲击到你的白酒,你会不会有这种担心?

陶石泉:

我觉得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常态,企业一定是有生命周期的,我们存在的价值,只是努力让这个生命周期更长一些,但是肯定不可能是永久。所以企业的终极命运就是被更新的企业打败,这是一个长期和短期的问题。从白酒行业来讲,这是一个高度分散的市场,我们行业里最大的企业占比也不到10%,我的市场份额还不到5‰,怎么也轮不到我着急。但是顺应时代,新的模型、新的工具,这个始终是要去学习的,包括我们现在在做的数字化的运营,这些都是值得去探索的。

苏峻:

那就是有在关注,但是不会产生特别大的焦虑?

陶石泉:

行业里的巨头都不焦虑,我也不焦虑,我焦虑的是用户对我们满不满意。

苏峻:

感谢老陶回应我这些带着挑战性的问题。

1

新消费创新的用户价值思考

陶石泉 江小白创始人 “在湖边”重庆场召集人 湖畔四届学员

江小白在过去几年的新品牌打造过程中,借助了数字化工具,这里我可以简单介绍下我们的四大实践和两点认知:

◆用数字化整合渠道

在传统的消费渠道里,数据的角色是缺失的,唯一算得上数据的,就是三联单。我不知道我的产品卖给谁了,卖去哪了,我也不知道他们的库存还剩多少……很多经销客户,可能就是经营小饭馆的夫妻俩,他们的数据化能力肯定不够。所以从这个点出发,首先我们帮助我们的客户实现整个销售体系里的全链路线上化。我成立了自己的数字化团队,开发了一整套系统。

今天,我们所有总部、经销商以及终端所有的门店,全国100多万家门店,全部打通数据,订单的梳理数据,从以前的半个月,变成了今天的7天。

◆用数字化监控食品安全

我们是运用“一物一码”技术最早的一批企业,“一物一码”是指给每个商品赋上一个数字身份的智能“二维码”,实现防伪、溯源等诉求。

“一物一码”的应用对比之前物理印刷的防伪码,可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跃升。因为无论多高超的印刷技术,都有可能存在被伪造的风险,但是“一物一码”背后的巨大量级的服务器是不可能被伪造的。“一物一码”的数字化技术,有利于监控食品安全,加强整个链路的管理,以及给消费者一个更放心的消费保障。

◆用数字化开发产品

2019年,我们上市了一款产品,这款产品完全颠覆了之前所有消费品牌的做法,它不是我们市场部的想法,这个产品的整个创意想法全部来自于消费者。

因为有人在吃饭的时候,用江小白和雪碧调了一杯“情人的眼泪”,就在抖音上火了起来。有消费者给我们提建议,为什么不生产一款这样的产品呢?这是我们第一次通过用户创造了一款产品。产品的配方和生产是由我们的工厂完成的,但是前端的产品开发、用户测试全部由用户完成,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不希望江小白是一个公司的品牌,我希望江小白是用户的品牌。

我们不要忘了我们经营企业的本质,我们所有的经营活动,所有的管理创新,其实都是为了用户价值而服务。既然数字化能够帮到我们未来更好的服务用户,我觉得这个要去尝试。

◆用数字化做D2C尝试

我们和用户的链接一定要直接,只有D2C才能直接触达用户。我们做了一个“我的酒馆”的小程序应用,所有的代理商都可以直接买到我们的所有产品,在这里我们的产品全球同价,全渠道同价。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应用给我们提意见建议,这是我做D2C最本质的目的。如果不重视D2C,我们就不拥有直接触达用户的能力,听不到用户的声音,我们就永远得不到最真实的决策依据。

◆关于新品牌的数字化实践的两点认知

第一,要以用户价值为原点。我们是一个全产业链的企业,从高粱的育种、种植到产品的酿造、分装、物流、销售渠道、电商等等全部拉通重新做了一遍。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客户价值,这个企业怎样才能运用数据给用户交付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借助数据做一些价值的搬运。我们愿意去做数字化这件事,因为我觉得这可能是未来企业的一个生存之道。

第二,要以在线应用为抓手。找到一个一个具体的应用,这些点,未来会慢慢连成线。我们这个行业里还没有可以对标的参照物,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探索一条路。

2传统家居行业的品牌进化

吴兴杰 奥普家居执行总裁 湖畔四届学员

今天我主要分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产品进化,第二部分是链接进化,第三部分是沟通进化。

◆产品进化

奥普第一台浴霸诞生于1993年,我们创业的第一步是为了解决那个时代用户冬天洗澡太冷的问题。因为卫生间高温高湿,所以我们在安全品控上做得非常苛刻,因为专业,所以安全,由此创造了一个品牌,一个品类的时代。

但用户是变化的,一开始用户的痛点是洗澡冷,后面希望卫生间能更美观,于是到了集成吊顶时代,就像原来理工科的学生突然被要求要学会审美。这一步,我们跨了十年,到现在我们两个品类都做到了行业第一。

但用户一直在变,现在大家买的都是精装房,怎么能更方便地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这成为了用户新的诉求,所以我们在疫情期间做的一件事就是研究“空间方案+智能快装”的解决方案。

◆链接进化

奥普28年的渠道变化,一路从“五交化”到家电KA,到家居卖场到电商,我们做渠道,客户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渠道变迁肯定是很痛苦的,但是客户购买习惯变了,我们必须要跟上。现在我们直播带货也卖得很好,我觉得做品牌最重要的是观察用户的变化,链接用户,你一定要出现在离用户最近,用户最需要你的地方。

◆沟通进化

做耐用消费品第一要做好产品,第二要在用户需要的地方出现,第三还要让用户时时看到你。我们做综艺冠名,做高铁广告,明星代言……新品牌常做的事情,我们一件也没有落下。

对品牌来说,其实没有所谓新旧之分,让每一代的年轻人渴望拥有你,这才是品牌的价值。当钱不再成为稀缺资源的时候,可能只有短期内买不到的才是核心的能力。穿越周期,用最笨拙的方式,去洞察每一个时代的价值,然后当他们转变一个方式和你链接的时候,你就出现在他那个地方,做这个时代用户需要的产品,出现在他觉得你应该出现的地方,然后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和他们进行沟通。

从平台视角看新消费品牌的机会

肖尚略 云集创始人 湖畔四届学员

我是做渠道的,做渠道更多是研究信息的生产、信息的传递、信息的获取,对于我们绝大部分的消费品企业来说,跟我们最相关的就是营销这一段,就是交互和消费者价值沟通阶段。我觉得这个方面就有很多的变化,信息的生产、传播、交互,每隔三年都有很大的变化。在这里和大家分享5个变化。

◆信息的生产者变了

今天信息生产的主体是个人,每天我们微信生态里就有将近10个亿的活跃用户,在生产大量的信息,这个信息会裹胁着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传递。

◆信息的获取方式变了

还是三个阶段来看,早期的阶段是找,后面的阶段是搜,现在的阶段是刷。现在我们在触达消费品的时候,规模性的信息获取都来自于手机端,都来自于个人网站平台,都来自于刷。

◆信息的传递方式变了

现在最重要的两个传递方式,一个是AR和智能推荐,一个是社会推荐,再好的商品,如果不能把它变成文字,变成视频,不能在虚拟的顶层世界里流淌起来的话,其实我们和用户就还是失联的状态。今天在用户手机上最重要的20个应用里面,如果找不到你的痕迹,你就几乎等于不存在。

◆用户变了

前面三个变化又带来了另外两个很重要的变化,一个是消费者本身的变化,就是用户变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认知鸿沟不再受物理空间限制,也慢慢不受时间限制。这是我们前面说的信息生产、传播、获取方式变化带来的用户的变化。

◆用户需求变了

用户变了以后,用户需求也自然而然地随之变化。最近三、四年时间,很多行业的龙头企业纷纷被超越,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消费群体变化了,他们所面对的媒介渠道和用户获取方式也随之变化了,一步没跟上,就被超越。

除了五个变化,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键词,这个关键词可以总结为“黑洞”。

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以前大部分的消费品的渠道,都是由区域代理和终端门店组成的,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渠道在变得“黑洞化”,一个APP可以促成万亿级的消费品流通,渠道的“黑洞化”背后,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有着紧密的关系。

以前,媒体干媒体的活儿,渠道干渠道的活儿,在今天的互联网生态环境下,一个视频平台,可以做到上万亿的流量,渠道在黑洞化,媒介在黑洞化,渠道和媒介还在合体。传统的电商大部分还停留在“把交互做得更好”、“把效率做得更高”的层面,而未来的环境下,大家要多考虑“营”和“销”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一个产品主义者如何看待品牌?

苏峻 智米科技创始人 湖畔五届学员

◆品牌是创始人人格的外化

 一个产品想要卖得好,首先需要流量,小米卖得好,因为小米当年抓住了微博,完美日记的成功也和小红书的崛起息息相关。但除了单纯靠高速增长的流量卖货之外,还有一个逻辑就是回到产品本身。消费品最重要的逻辑是要复购。如果消费品没有复购,那就是短暂的营销和卖货现象。而“复购”的前提,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进而对品牌的认可,进而产生密切的连接。

产品连接的是企业的价值,我们都说一个企业应该发现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而一个企业/一个品牌的价值,往往就是企业家(特别是创始人)的人格外化。

举个例子,乔布斯追求极致,追求创新,有着非常敏锐、前瞻的商业眼光,同时生活在硅谷,理解前沿科技的发展规律。他又是一个极具反叛精神,具有艺术气息的人。苹果正好“站”在这个交叉点,其实就是乔布斯人格的外化。

◆品牌的精神内核

老陶(陶石泉)推荐过一本书给我,叫《文化战略》,里面说品牌要先有一个凝聚的精神内核,然后凝聚一批初始用户,只有小众才具备凝练性,如果一个观点被所有人认同,本身就失去了理念性。比如街头文化,早期都是由一个相对较小的,精神浓度极高的群体,然后逐渐从边缘爆发,一般内核凝聚的浓度越高,爆发力就越大。

比如小米,十年前刚创立的时候,就是极具浓度,为发烧而生的在校理工男群体,他们懂技术,但经济能力有限,他们用小米标榜自己对技术的理解,这也是一个非常特殊、小众、浓缩的群体。

◆品牌的识别度

这部分是我们做产品、做品牌的时候很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产品的PI(Product Identity产品形象识别系统)。过去,我们很容易觉得品牌的呈现就是图形、文字、符号,声音。PI其实是被很多人忽略的,PI做得好的产品,不需要看logo就知道是什么品牌。这说明这个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品牌,这是非常难的,需要非常强且一致的价值主张。

苹果的东西基本看一个细节就能认出来,国内品牌的话,我觉得小米做到了,小米的价值主张就是朴素、普惠、高科技、不贵、基本、规模。这个理念下的产品呈现就是白色、不喷涂、方形、亲和力、极简。

要做到这点需要认知,也需要坚持。品牌是创始人人格的外化,创始人要能认知到自己的意志和表达,并坚持下去。伟大的品牌都是长期主义者的胜利,今天中国消费市场繁荣,大家都在卖货、搞流量,这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想打造国际影响力,就一定需要有人站出来,不是做“中国的苹果”,而是做“中国的自己”,由创始人自己的人格外化为品牌,最终形成爆发式的张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坚持长期主义,做中国自己的品牌。

编辑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 “砺石商业评论” 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苏世民:要远离未来不景气的行业/公司;宋志平:管理的真谛是点燃员工心中的火……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