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5-17

最近频繁听到一个词,内卷,不知其意,查了查。其本质类似于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也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那句老话。

所谓的囚徒困境,是纳什理论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两个囚犯共同犯罪,警方将其逮捕,但证据不足。警方将其分开审问,并开出条件,如果其中一方,指证另一方犯罪,那么指证方将无罪释放,被指证方将获刑十年。如果双方相互指证,则各获刑两年,如果双方缄默,则各获刑半年。

假设两个罪犯都是利己的,都想获得最短刑期。对于任一罪犯来说,最好的结果当然是指证对方,对方不指证自己,最坏的结果则是,对方指证自己,自己不指证对方。但两方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最好的结果是互不指证,最差的结果是其中一方指证另一方。

但在这个案例中,最好和最坏的状态都不可能发生,个体的选择都会是指证对方,从而各获两年刑期,而不是互不指证,各获半年刑期。

这就说明,在一个博弈中,各个理性人都从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并不能做出符合个人和群里利益的决策。

内卷,类似于囚徒困境,就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某种自然的状态,由于博弈的形成,带入到让群体和个体付出更大代价才能获得同样收获的现象。

内卷现象出现在很多领域。例如教育内卷。所谓教育内卷,就是说,在我们读书的年代,在学校读书,在家做点回家作业,剩下的时间就是玩,然后按照各自的名次,进入相应的高中和大学。中考和高考都是一次排序筛选过程。因为高中和大学的名额是既定的。

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孩子为了读一所和父辈一样的大学,付出的代价就会大得多。必须补更多的课,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抱怨这个教育体制,但又无可奈何。其实不光是家长方,教育主管机构也无可奈何,毕竟没有比当前的高考,更加公平的竞争机制了。但在这样的竞争机制面前,所谓的素质教育、减负,都显得苍白无力。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在我们那个年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引起那么高度的重视,甚至也没有条件进行教育方面的大量经济投入。所以学生主要通过天赋加努力来取得成绩,通过中、高考进行自然甄选。

但慢慢的,有一些“聪明”的家长发现,他们可以偷偷帮助孩子提供一些“便利”,例如给他们培训、补课、买更多的书籍、上更好的学校。这些先知先觉的家长,成功的让自己的孩子上了更好的学校。但是慢慢的,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知道了这一窍门,纷纷追加教育投入。结果,所有的小孩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不但要完成我们那个年代所需完成的学业,还要额外的增加许多课外负担。但是,他们还是只能上既定的大学。

这个现象,被称为,教育内卷。其本质是引入了博弈机制,付出更大的代价,却只能获得原来的回报。对群体来说,整体成本增加,但回报却未增加,但对于个体来说,却又无可奈何,因为,当群体错的时候,我也只能将错就错。如果我不跟随群体做错误的决策,我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内卷现象,不但存在教育领域,更存在于各行各业之中,这个世界充满博弈。内卷就像一个无底黑洞,也像魔鬼的诡计,人人能识破,却又无法摆脱。因为各人从利己的角度出发,不可能做出最符合共同利益的决定。

当然,事实会比理论复杂得多。就像教育内卷,也不纯粹是博弈,学生补课,客观上来说,它加强了学生的许多技能。但这个掩盖不了内卷带来的种种恶果,例如压力下的学生自杀频频发生。

编者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eco投研笔记,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业绩进入疲软期,长沙银行能否续写快乐故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