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ing达人汪天凡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6-27

编者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VCPE参考”作者“李子璇”,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早期,汪天凡离经叛道,2016年他和另外两个投资人组男团,签了经纪公司,拍了MV,还发行了单曲。

汪天凡在学生时代通过竞赛和创业,积累了一些人脉和经验,在2011年贝塔斯曼校园达人(Talent Meets Bertelsmann)商业策划大赛拿到了VC的入场券。

他曾在青蛙设计、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埃克森美孚、贝恩咨询和戈壁创投实习,但进入BAI后仍要重建自己的人脉圈,在与创业者的切磋中练就一双慧眼,学会投资。

汪天凡,有优于大多数人的社交能力,总能高效对接到想找的公司。他参与执行的投资项目包括大姨妈、拉勾、亿觅EMIE、分期乐、车轮、易酒批等,主导投资的有Keep健身、妙计旅行、MONO、兔卡二手车、职业梦、托福EASY姐、铅笔道等。项目多且杂,难看出有领域上的倾向。

自作主张投出Keep

Keep早期时,在汪天凡看来就是一个在线教育产品,创始人王宁也是兼具互联网、教育培训和在线教育丰富经验的合适人选。

王宁从高中起就接触互联网,通过搞域名、做站长,每月能挣三五百块钱。高中毕业后,暑假在新东方当过助教,在那认识了一个打算创业做在线教育的老师,并跟着这位老师做了微课网。王宁就此定了以后发展的大方向,从事互联网行业。

进入大学后,王宁去到很多公司实习,为了摸清公司运行的各个环节,做过人力、财务、运营、产品、测试等。

大四时,凭借过往的经验,王宁进入猿题库实习,做市场运营,当时猿题库团队刚刚从粉笔网转型过来,团队只有几人。

在猿题库学习一段时间后,王宁也尝试创业,他跟同学借助学校提供的不到十万元的种子基金做过一个类似「超级课程表」的产品,名叫「码课」,但这个团队太依赖王宁,完全达不到猿题库那个状态,走下去「必死无疑」,王宁就把这个项目否了。

王宁继续留在猿题库等待时机,之后就是大家熟悉的健身狂人创办Keep的故事了。

2014年,Keep进入内测阶段,正在寻求天使轮融资,王宁通过实习时的朋友于向飞认识了泽厚资本的许民。于向飞那时已经创办了文化媒体平台MONO,许民本想投MONO的天使轮,但最后没有谈成,于向飞就给许民介绍了Keep,许民就爽快地给了王宁300万人民币

不过这笔钱撑不了很久,王宁着手寻求A轮融资。

此时进入VC圈两年的汪天凡已经构建起自己的头部人脉圈。

有人向汪天凡推荐了MONO,MONO的于向飞又给汪天凡推荐了Keep。后来汪天凡也投了MONO。

汪天凡一见面就看好王宁,因为他有在线教育从业经验,而且在健身行业创业者中,他是唯一自己减过肥的。在汪天凡看来,Keep切入的广大需求在于,中国健身市场上有大堆的小白用户,他们对健身处于从0到1的起步学习阶段,最需要直观、便宜的健身教育,从视频观摩开始,以便宜的方式锻炼。

他将Keep推荐给龙宇,但龙宇觉得Keep取代的是健身私教,利润空间有限,市场前景不好,就pass掉了。

好在BAI有「极端民主机制」(100万美金及以下案子的投资权完全交由投资经理,龙宇可以不参与投票,不参与见面和谈判),汪天凡自作主张投了50万美金,挽救了这个差点错过的项目

2015年2月,Keep正式上线,在百余天内用户数量就达到100万,疯长的数据让龙宇看到Keep的潜力和「从亚文化走向大众文化的可能」,于是马上补投B轮。此后Keep的每一轮融资中都有BAI的身影。

BAI也因此见证和辅助了Keep从0到1的构建。2015年Keep用户激增,而初创团队只有十几人,王宁担心产品体验跟不上会造成用户流失,但他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人,是BAI的投后服务给他们介绍了人力资源主管,帮他们解了燃眉之急。

Keep接下来的发展很顺利,产品进行了几次迭代,推出了社区功能,上架少量健身器材和功能性服装售卖,并用了两年多就完成5轮融资,用户突破1亿,成为90后创业估值最高的项目。

但Keep很快遇到了变现的难题,王宁进行了多种尝试,智能穿戴、课程付费、线下健身房等等,还特地跑到7-ELEVEn、永旺等零售巨头以及小米去取经。王宁将Keep分为了(智能运动产品)和Keepland(线下运动空间)两大业务线。

然而多线并行给王宁带来了巨大的管理压力,募资也变得困难。汪天凡与王宁保持着几天一次的沟通频率,他能看到王宁的焦虑,甚至也一度陷入自我怀疑。经过讨论,汪天凡与王宁还是一致决定聚焦家庭健身场景。

在汪天凡看来,健身房辐射到的人群有限,而Keep的家庭健身业务能服务数亿级别的人群,做线下健身房完全没有必要,「就像Apple没有必要做一个更好的诺基亚」。于是Keep关停了部分Keepland,不过直到今天仍然面临商业化的质疑。

小白成长记

汪天凡本科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专业,三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翘课创业。他与同学创办了两家网站——「益伯乐」和「我可比」。

「益伯乐」面向公益组织人力资源供求,向年轻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去公益组织的锻炼机会;我可比则围绕学生比赛事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参赛服务,另一方面则向公司和社会组织提供比赛咨询、推广等服务。

两个项目都是在搭建学校与社会组织的桥梁,汪天凡借此认识了一些商界人士,也早早经历了找合伙人、投资人,研究公司激励制度,关停公司等创业的过程。

后来他进入伦敦商学院进行深造,并在2011年参加了贝塔斯曼举办的校园创业大赛,他的团队获得了这次比赛的冠军,汪天凡由此得到贝塔斯曼远程实习的机会。

在伦敦商学院学习时,汪天凡仍然活跃在EMBA、MBA去非洲的志愿活动、去纽约的企业活动,以及去各地的旅游等。

期间,有家以色列的社交网络公司在学校找MBA的学生讨论使用体验,创业者是位80岁的老人,也是伦敦商学院的校友,之前做贸易,这次想做一个解决Facebook信息冗余弊病的社交产品。汪天凡申请了这个活动,最后发现申请者只有他一个。他们聊了几个小时,老人听得很认真。

在进入VC之前,汪天凡大多数资源和经验都来源于校园这个媒介,但走出校园就进入了另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江湖。毕业生刚进入VC时处境都挺难,尤其是「走出去」这一步。在圈子里认识的人不多,还会被创业者轻视放鸽子,更不用说那些忽悠他们投资的「老油条」。

汪天凡在2012年一毕业就进了VC,那时他23岁。

在汪天凡从业的前两年,几乎每个创业者都会问他的年纪,有几个知道他只是刚入行的新人后,就告诉他「我只见你的合伙人」。

即便成功约到了创业者,也会遇到更令人沮丧的结果。汪天凡见到的一个创业者说他自己有七张TS,汪天凡兴奋得把这件事情讲给同事听,结果被大家告知是上当受骗了。之后又有好几次见完创业者激动地跑回来,同事们告诉他,又被忽悠了。

在投资过程中会有各种质疑、嘲笑,也有可能被骂傻X,甚至会有自我怀疑的情况出现,煎熬的感觉会一直存在,汪天凡于是恶补商业知识。

汪天凡学习、研究,每年要看500个项目。通过数据的积累,他发现很多产品的发展路径都有迹可循。他从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学到很多,成为BAI新人眼中靠谱博学的师兄,也会被创业者称赞,拥有远超这个年纪的眼界。

成为sourcing达人

另外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触达更多的创业者。

不管过生日、公司团建还是过春节,汪天凡都在联系创业者,别人不想见他,他就死缠烂打。

有次汪天凡想约一个创业者,创业者说自己正在上海郊区的交大踢球不愿意见他,汪天凡就赶去看他踢球。创业者觉得他不容易,就跟他聊。

之后,汪天凡像个捕手,「捕捉」创业者,有的在高铁餐车上,有的在农家乐里,有的在半夜的公园里,还有的创业者一下飞机就被汪天凡「拦截」。

为了认识更多的人,2013年,汪天凡和几个朋友创办了一个读书会,聚集了中国投资界美元基金里面最靠谱的二三十家基金中,最前线的年轻投资人,每天分享好的内容一起学习。年轻一代的投资人乐于分享,汪天凡通过读书会收获了圈里的很多朋友,找到公司的速度也变快了。

汪天凡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脉圈。2013年汪天凡投资大姨妈A轮,同一轮的投资方还有真格基金,后者在天使轮就进了。

汪天凡通过这次投资认识了彼时真格基金的投资人顾旻曼,在顾旻曼的牵线搭桥下,BAI在2016年投资了即刻。

汪天凡擅长交际,织出一张人际网,能第一时间找到很多创业者,通过跟创始人、公司中层以及其他投资人的聊天构建起对行业的认知。

他投资的项目,不聚焦某个赛道,大都为产品类型的项目。这些项目中不少是小众又有趣的,比如女性经期管理的大姨妈、LGBTQ交友社区Blued、结合AR技术与3D建模的观动科技等等。其中Blued在去年赴美上市,观动科技则因产品足够好进驻NASA商店,并成为澳洲一家教育机构的服务商,延伸出toB的业务线。

一边积累人脉,一边持续输出观点。

2013年后,汪天凡在简书、36氪等平台开设专栏或投稿,撰文总结自己的投资方法,教创业者怎么拿做BP,怎么拿融资。

汪天凡坦然承认,做这些是为了博取关注,希望被更多人看到,成为意见领袖。

后来,汪天凡在BAI成为管理者,负责管理BAI天使基金「BAI梦想基金」以及BAI上海办公室,且做得不错。2019年,汪天凡成功晋升为BAI史上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

投资心得

1.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不独立、不思考」。

太独立就会遮蔽自己的眼睛,就会忽视竞争对手,会缺少时间轴上的判断。投资人不能太禁锢在自己的圈子里,需要眼观六路。

2.用常识做决策。

互联网每天都有形而上的新概念,流量转化、获客成本、B2B模式等等,投资人不能被这些人云亦云的概念框死,不能闭门造车地讨论去中介化、获客成本、单均价,否则会忽略大势,比如足疗店的按摩师傅就会告诉你,只有年轻的按摩师才会去上门服务,上了年纪的根本不愿意。投资人不能被BP套路化的东西所蒙蔽。

3.读史明鉴。

互联网历史很短,投资人做决策都是基于新闻等碎片化东西的判断,必然是形而上或鲁莽的,如果去看一些长卷的历史,往往会发现事物发展的脉络和目前某些领域很像。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吴世春,做小镇青年的大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