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策略的选择有哪些?

股票入门知识 | 发布于2021-12-23

投资策略的选择

股市如战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如何能够把握机遇,获取利润,对于投资者来说确实是一个难题。正如人有百态一样,人的思维也是千差万别的。有人喜欢基本面分析;有人倾向于技术分析;有人从毛泽东思想中找到了炒股的真谛;有人则潜心研究孙子兵法,从中找到了克敌致胜的法宝;有人从气功和禅学中悟出了炒股的感觉……真是"百家争鸣,百花争艳"。

对于技术分析,有人乐此不疲,爱不释手;有人不屑一顾,百般挖苦。据 80年代统计资料,技术分析在美国有 90%交易者使用,而在美国以外的交易者中有90%用技术分析。关于技术分析,颇有一些故事。杰姆·戴恩斯在 70年代是鼎鼎有名的趋势预言家。

可在1974年后半年,道·琼斯指数在熊市筑底期间,他刊出大幅广告,宣布;戴恩斯预言空前熊市即将来临。然而仅仅一年时间,指数从600点飞升,直上1000点。无独有偶与此同时,他的衣钵传人预言家乔·格兰维尔,在1982年的大熊市中,号召追随者们在道·琼斯指数800点以下卖出了结,转手放空。事实证明,767点正是道氏指数的底部。到1983年底,指数跃上1300 点,许多个股涨了200%-300%他们的信徒如果按照他们的建议进行交易,可能会赔得沦落街头,乞讨为生了。以上是技术分析的笑料。然而技术分析派也不乏有成功者。马丁·施瓦茨就是其中的佼饺者。

1979年前的十年间,施瓦茨担任资料分析员即基本面分析工作之余,也出入投机市场,自己炒作。但这十年中,他败绩不断,长年累月地赔钱,经常处于破产的边缘。

他从失败中寻找原因,总结出两条宝贵的经验∶

第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交易方法;

第二,端正态度,把自尊同交易分离开来。

于是施瓦茨放弃基础分析,转而潜心研究图表分析手段,结果发现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渐入佳境。1979年,施瓦茨辞去资料分析员的工作,成为专职投机者。他投入7万美元买卖股指期货,当年赢利10万美元,翌年再赚60万美元。1981年之后,他每年纯利均高于7位数字。1987年10月16日星期五,道·琼斯指数下跌108点,在当时是单日下跌幅度的最高纪录。施瓦茨正持有S&P股指期货的多头头寸,因计算失误而持仓过夜。

周末假期中,他意识到自己出了错,正在逆市而为。19日星期一,S&P最高269点,施瓦茨于268.50处果断沽空,了结了所有的多头。当日S&P暴跌,道·琼斯指数下跌 500 点。倘若拖延或者加死码,当日损失有可能达到500万美元。10月21日星期三,施瓦茨信心恢复,在股市反弹至阻力价位时、再度入市,沽空 S&P股票指数。S&P每次跳动至少一个大点,相当于每张合约500美元,比最小变化5个小点25美元大了20倍,惊心动魄。施瓦茨以小注码开始加入,渐渐加码。此次沽空,实际盈利接近 2000万美元,可称经典之作。

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并无孰高孰劣之分,关键在于技术分析与基础分析是否适合你。施瓦茨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技术分析与施瓦茨性格贴切,可以融为一体,运用自如,当然事半功倍。市场最重要的是赢钱,看法正确与否无关紧要,输钱才是第一要纠正的错误。不要与人争辩市场方向,出错后应能及时止损,然后顺势而为。俗话说∶"不怕错,就怕拖"。错误是每个人都不可能绝对避免的,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股市之中,错了及时认错出局,方为上策。

这样心情轻松,冷眼观潮。技术分析在现实中又分出许多派别,如菲波那切波浪理论,黄金分割理论等等。技术分析在美国之外的市场是否可以站起来,如果实践中有人现身说法,会更有说服力。但技术分析与其它分析之争似有邀功之嫌。其实交易总要涉及市场、策略和人这三个因素,而分析充其量只是占市场要素的一部分。有个原则在一定范围内确定无疑;不必争论,只要赢利。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而我国的股市自然也具有中国特色。据业内人士说∶某证券投资机构,特聘华尔街某公司专业操盘手当顾问,作具体技术分析,结果根据该顾问的分析下单,屡战屡败,终尝败债,令许多人大跌眼镜,最后只好辞退了这个洋顾问。其实究其原因,我想不一定是人家方法不好,大概是美国的方法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吧。

英国的某投资机构的交易员看了中国的期货交易非常兴奋,认为在中国做期货一定会赚钱。原因是中国期货过度投机和不规范性,给一部分投资者带来了极大的利润,当然也给另外的一大部分人带来了极大风险和损失。在中国搞股票投资的政策风险比经济风险要大得多,而在国外经济风险可能比政治风险大。这就是源于我国是脱胎于计划经济的市场经济。因此政策面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非常重大。如某项金融政策一出台,或某位政府要员一讲话都会对股票指数产生很大影响,这当然都是众所周知的了。在我国,基本面的分析至关重要。尤其现在股票炒家大多都是大机构,特别是一些金融投资机构,由于他们财力雄厚,信息灵通,又有众多智囊团作指挥,使他们能够在股市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兴风作浪,操纵股市行情。散户只是散兵游勇,无力与这些机构抗衡,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所冒风险较之这些机构要大得多。因而对于中小散户而言,怎样才能在这残酷的市场中生存呢?怎样变不利为有利,不至于被大鱼吃掉呢?

诚然,中小散户无力回天,只能顺市而为,因势利导,紧跟大户的行踪,才能不被大鱼吃掉并能赚钱。因此在中国做股票,消息面是很重要的。消息又被风传为炒作的题材, 被新闻媒体推波助澜,添油加醋,以致影响股市的动向。其实好多消息都是被大户有意识传播的,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因此得到消息后,应善于区分它的真假和作用。然后再相机而动,以免上当受骗,殃及自身。股市中的最高境界者,是独行侠,而不是羊群中的这头羊或那头羊。所以,我们在说唯有市场是对的这句话时,我们往往要补充一句∶只有少数人才是对的。

正如真理总是最先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赚钱的也往往是这些少数人。也有一些人活学毛泽东思想,尤其是毛主席关于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军事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炒股,颇有新意而且很实用。毛泽东游击战军事思想;"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可以灵活地理解为多空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出应对方案。入市是为了获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凡事必须先有个策略。当身处弱市,股票价格变化日趋微妙时,所采用的策略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该策略关键在于"取舍"二字上痛下功夫。以往,投资者每每讳言割肉,壮士断臂,认定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事实上对于割、断应予辩证地看;如果手中握的股票,无论从内部本身包括业绩、成长性等股质因素看;还是外部政策倾斜、炒作题材等均无希望时,那么果断割肉又有何妨?

须知此举,至少可以盘活了相当一部分资金,既卸下包袱,又获得了新生力量。倘若一味顽固,死拼消耗,实在是不值得,到头来还不是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那些打肿了脸充胖子的人,到头来还不是自尝苦果。投身股市,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就不信它不涨。"这分明是在赌气,其结果可想而知。去年,有位投资者于 95年底买进了4000股"河南神马",价位较高,约8.30元左右,一直被套至春节前,后他将 4000股一并换作"湖北兴化"、"深发展"。适时这两只绩优股尚处于谷底。其后大势启动,盈利颇丰。股市之中,只有真正理解"取舍"之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以不变应万变",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时下中国股市大多由机构操纵,因此怎样与之周旋,而不被其吃掉呢?"敌进我退",机构拉高,我便出货;"敌退我进",机构杀跌,我则建仓;"敌驻我扰,敌疲我打",面对机构大户制造的多空陷阱,投资者切不可轻易言进出。诱空、诱多,说到底都是机构大户玩的伎俩而已,看准时机,"敌疲我打","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这种情况,要善于抓住时机,当机立断。以1997年2月19日的近乎跌停板行情为例,显然是机构借机打压吸筹。2月20日,股指跳空高开,又是一次轧空行情。"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是持有绩优股。只有业债优良才能凭借自身优势来抵消各种外来的压力,适应市场的变化。所举前例若非持有发展、兴化,恐怕翻本也难。所以说,吸纳绩优股,立足中长线是投资者获利的法宝。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Tags: 自如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精心选股从容操作是什么意思?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