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的秘诀,就是重视“二次价值”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6-03

38岁的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宣布卸任字节CEO职位

 他在员工信中表示,卸任字节跳动CEO的原因是不愿意继续吃老本。专注学习知识、系统思考、研究新事物、动手尝试和体验是更有价值的选择。

 张一鸣说:以十年为期,为公司创造更多可能。

 突破舒适区的选择,毫无疑问是艰难的。

 这个世界上最可贵的,就是做难而正确的事。

 然而,优秀的人选择做正确的事都很艰难,普通人又要怎样衡量自己的人生抉择?

 以下是一些思考,与大家分享。

追求卓越的秘诀,就是重视“二次价值”

真正有价值的事物,往往是反直觉的我们经常会忘记价格≠价值

 奢侈品的价格很高,但不认同其中品牌溢价的人,不需要这种“社交符号”的人,自然认为奢侈品的的价值配不上这个面子,是最普遍也最昂贵的奢侈品。维持面子会消耗其他的人生资本,比如谦逊、务实、创新,以及清醒的自我认知。

 反过来,我们的健康、时间、注意力和情绪都是不花钱的“初始设置”,却是我们一辈子价值最高、最稀缺的资源。

 这些资源不能增加,不能再生,也买不到。

 更多时候,我们甚至误以为免费就是超值。

 可惜,有句话叫免费的东西往往是最贵的。

因为“免费”消耗的东西,正是你的时间和精力,这些最有价值的人生资源。

 价值,是非常多元的,有多少种认知方式和需求,就有多少种价值。

 跨越自己的认知局限,从他人的角度看需求和价值的关系,就能理解很多超越常识的,甚至是反直觉的选择。

追求卓越的秘诀,就是重视“二次价值”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获得超出价格的价值

 这就要看花钱买的东西能不能产生“二次价值”

 我们生活中的消耗品,像食物、衣服、电子产品和娱乐消费,大多都只有一次性的价值,使用过后价值就归零或贬值。

 而那些会随着使用而多次产生价值,甚至会在我们的人生中持续产生价值的事物,就有“二次价值”。

 比如:

关于家人的幸福的回忆,

能共同成长的的友谊,

稳定增值的良性资产,

稀少的独家资源,

优秀的书籍和艺术作品,

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灵,

行业顶尖大佬的思想……

 作为普通人,我们能拥有的“二次价值”最大化的东西,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认知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底层,是结构化思维。

 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有用的信息,然而采石场的石头不会自动变成恢弘的建筑。

我们需要结构化的思维来梳理、归纳这些信息,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从体系中总结出规律,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思考。

 这就是学习提升中最困难,也最正确的事情。

追求卓越的秘诀,就是重视“二次价值”

每个人都需要经济学思维曾经有一个做智能系统的企业,想从B端转型C端

 这家公司策划了一个声势浩大的调研活动:

让报名参加活动的人免费试用产品一个月并填写调查问卷,之后再根据满意度来付款。最低一块钱,最高不限。

 按照这家公司的构想,这次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用户反馈、增加品牌知名度,还能消耗旧型号产品的库存,为新产品腾出空间,可以说是一箭三雕。

 而成本不过就是产品邮寄费和广告投放费而已。

 没想到在前期的小规模测试阶段,很多参与的人都在问一个问题:如果产品用着不满意,能不能免费退货?

 单个退货的运送成本可比批量发货高多了,这笔钱公司当然不愿意花。

 但用户要求退货的理由也很充分:这个产品体积跟微波炉差不多,而且很沉,我为什么要把占地方又用不上的东西放在家里?

 最终这次活动不了了之。

 这个案例里,公司对自己的价值需求很清楚,却完全没考虑到用户的价值需求。

公司和用户的价值需求不匹配、损益不平衡,所以交易或合作也无法产生。

 为什么我们都要有点经济学思维

 因为今天的社会,最广泛的人际关系基础,就是经济学上的“交易关系”——每个人拥有不同的比较优势,通过相互交换来达到收益最大化。

 但在收益最大化的同时,收益的分配也一定要保证公平,否则就没有合作的前提。

 如果不好好思考对方的价值需求,我们以为是收益的,在对方眼里可能就是负担。

 如果一方不想把到手的利益让出来,短期利益虽然增加了,长期来看就是一种损失。

 虽然人性千变万化,但绝大多数职场和社交行为,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

 比如说,一家公司里抢功甩锅的人,未来既不会得到同事的支持,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也会降低,还可能产生很多负面效应。即使换了公司,也会受到职场口碑差的影响。

 从长期来看,抢功甩锅是不符合职场人经济效益的,所以多数人即使有机会也不会去做。

 当我们看不清一件事该不该做,我们就要采用经济学的思维

 我的短期收益是什么?有没有长期收益?

与我合作的人有什么样的价值需求?

怎样做才能让双方达到收益最大化?

怎样才是公平的分配收益?

 想清楚这些之后,你的选择才能为你带来最大化的效益。

追求卓越的秘诀,就是重视“二次价值”

做好重大决策,避免“7分思维”

 说完了效益问题,那么进一步的追问:

 我们花了钱,或者时间、精力、情绪之类的代价,但怎样衡量获得的收益值不值得?

 这就涉及“价值”的判断了。

 一件东西值不值,最重要的还是看你的实际需求和认知方式。

 想要最初经济效益最大的选择,我们要充分理解自己的价值体系和认知方式。

 对于普通人,有没有更普遍、更容易判断价值的方法呢

 差不多10年前,一位很优秀的朋友来找我商量:

 她是应该入职一家行业前景不错却刚刚起步的互联网创业公司,还是继续留在工作毫无激情但收入还不错的大公司?

 我的建议是,你要给自己的人生可能性打分数,高风险高收益的打高分,低风险低收益的打低分。

 之后你要么充满激情的去挑战8分以上的选项,要么在万无一失的6分选项上彻底躺平,但千万不要选7分的选项。

追求卓越的秘诀,就是重视“二次价值”

为什么呢?

因为7分的选项既平庸,又有一定的风险,它让你如鲠在喉的难受,又无法保证你安稳。

 不敢承担8分的风险,不甘心选6分的平淡,最终犹犹豫豫选了7分选项的认知方式,我们多数人都有。

 这就是典型的“7分思维”。

如果你认为自己还有放手一搏的资本和挑战未知的心态,那么一定要避免“7分思维”。

 避免让自己后悔,更避免浪费宝贵的时间。

 结语

 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事物,不是因为我们为它花了多少钱,而是因为我们对它投入了多少时间和思考,并从中不断获得提升。

 做出选择不难,难的是清楚的思考选择的意义、承担选择的后果。

 做正确的事也不难,难的是抵挡住他人的不理解,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去。

 做到效益最大化不难,难的是能放弃部分短期利益,换取长期价值。

 放弃“7分思维”不难,难的是在重量相等的价值之间做取舍。

 归根结底,成年人的世界,根本没有什么“我都要”的好事。

 每次决策时思考“我要什么”,同时也是在衡量“我要放弃什么”。

编辑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 “创业酵母” ,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真正优秀的人,才不是办公室里最忙的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