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的预期回报是负的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5-20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购买的保险产品,由于没有出现意外,而让我们白白地付出了保费。通常而言,保险产品的预期回报是为负的。那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选择购买保险呢?他们购买保险图的到底是什么呢?

保险产品的预期回报是负的

你试图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你拥有一辆车,但是你却没有购买汽车险。那你在开车的过程会怎么表现呢?我们为什么会想要购买汽车险呢?就是担心自己在开车时可能发生车祸。因为一旦发生车祸,你可能会损坏自己的车、让自己受伤,也可能给别人带来损失和伤害。从这个层面看,买保险其实买的是“安心”。它能让你在开车时不那么紧张,影响你的正常判断。总而言之,你开车面对的“坏风险”是:一旦发生车祸,你可能要遭遇很大损失,所以你希望把这种“坏风险”给规避掉。

所谓的汽车保险本身也是一种金融产品,它的支付结构包含不确定性或者说包含了风险。因为如果你在保费时间段里不发生车祸,那保险公司就不会给赔付了。对于你而言,保险产品包含的风险是“好风险”:你用现在的钱换未来不确定的赔付。换而言之,保单给你的赔付和你可能遭遇的损失,是100%负相关的,即你获得了赔付,那你就没有了损失。所以,买保险是把保险所包含的“好风险”跟你承担的“坏风险”加在一起的,从而使你的总体风险为零。只是这种“好风险”不是免费的,保费就是它的成本。

实际上,不管是保险还是其它金融产品,只要这些金融产品未来的支付结构正好跟人们的“坏风险”是负相关的,那人们就愿意花钱去买这种产品。即使这些产品的预期回报为负,他们也愿意。因为这些产品所包含的风险对他们而言,是“好风险”。他们通过买这些保险产品,让别人帮忙承担“坏风险”。

综上可得:任何金融产品跟人们的“坏风险”越是负相关,那他们要求的回报就越低,甚至是亏本(负回报)也愿意。因为越是负相关,其“避险性”就越强、投资属性就越弱,给人们提供的“安心”就越多。

从另外一个维度,上面的结论似乎跟我们以往的“回报跟风险正相关”的结论相矛盾,但其实并不会。因为保险产品较为特殊,它是针对具体个人的“坏风险”而精准设计的,是个人化的。而我们所言的“回报跟风险正相关”的产品,即一般性金融产品,如股票、基金、债券等证券,它们是一般性的且不与投资者有任何直接关系的金融产品。它们所包含的风险相对于你的就业风险、创业风险而言是叠加性的。所以,股票等这些金融品种的风险也是“坏风险”,如果要你承担这些“坏风险”,你当然会要求额外的高回报、高补偿。

那除了保险以外,还有哪些金融产品是具备负相关或低相关度的特征呢?

黄金算是其中一种。人类自古以来就把黄金看成避险资产,即使到了今天,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如此。任何时候世界经济或者主要经济体发生危机、出现社会动荡,股市、债市都可能都大跌,但黄金、白银价格可能猛涨。最近的中美贸易摩擦阶段,黄金的价格走势仍然是符合这个定律的。那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动荡不安时,许多人会把财产往贵金属转移,用贵金属来避险保值。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过去几十年、上百年的资本市场历史中,黄金价格总体上跟股市、债市呈负相关性。

其实黄金在很多时候不是真正的投资品,而是半保险品。其预期回报相对较低,甚至有的时候黄金预期回报是负的。像在经济平稳、社会稳定、股市欣欣向荣上涨的时候,黄金可能无人问津、价格呈趋势性下跌或不动,故在经济稳定、政局稳定的时期,黄金的回报就不具备那么强的吸引力。

其实多数保险本质上是通过较小的成本把那些概率相对较小,甚至极小,但风险相对较大,乃至极大的事件规避掉。就拿汽车险和航空险来说,这两种事件发生的概率都很低,尤其是航空险,出事的概率是极低的。但是一旦发生事故,对于人生财产安全就会造成极大的冲击,甚至毁灭一个家庭。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层次依次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第一需求为求存,也就是活下来。那么通过保险将那些严重危害我们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规避掉,往小了说,可以保全家庭,往大了说,可以使得整个群体更好的存续下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即使收益负相关也值得持有合适的保险。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解析投资”,作者:解析投资,贝壳投研经授权发布。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科学还是玄学?从深圳赛格广场到虎门大桥,为何建筑物每年一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