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无敌手,现在有点怀念余承东了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5-08

余承东之后,其他大厂连口头上挑衅一下苹果的勇气和机会都没有了;与风格和文化有关,与实力和目标有关

苹果的季度发布会毫无悬念,醒来又是一场大赚。现实情况就是,最晚推出5G手机的苹果,现在是最受欢迎的5G手机品牌。

巴菲特和芒格看得最清楚,手机不是一个科技产品,是快消品、是时尚消费品,别再讲什么镜头和屏幕的黑科技,用户不需要。

苹果不屑于放ALL IN汽车的PPT,也没有利用太平洋两岸关系背后的不健康情绪。这家产品公司营收增长54%,服务业务增长27%,同时有新款iPad,有新的服务内容,大受欢迎。

苹果无敌手,现在有点怀念余承东了

苹果血赚一个季度,中国大厂难望项背

单季度接近900亿美金的收入,42%的毛利,意味着什么?全年苹果的收入要超过4000亿美金,利润就有几千亿人民币——苹果想买什么技术公司就买什么技术公司,想锁定什么核心芯片产能,就锁定什么芯片,想锁定AMOLED屏幕,就锁定AMOLED。

几天前,余承东哀叹,华为隐退,高端市场尽入苹果彀中。不只高端市场,苹果巨大的势能优势意味着,所谓中低端市场,如果苹果想要的话,他们就能拿走。

仔细盘算一下几个大厂的产品和生态规划,这个局面还只是开始。

01、库克新“常态”

精品投行Evercore、摩根斯坦利、富国银行的分析师,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前几个问题居然莫名其妙地问到了同一个词——可持续性。服务业务超过20%的增长率是否为常态?业务增长是否为常态?iPhone的销量增长是否可持续?

难怪这帮见惯大场面的分析师们如此失态:

美国市场排名前五的智能手机中,iPhone霸占了前5;中国城市地区,iPhone占据了前两位;日本市场前五当中,iPhone占了前4;同样,英国市场的前4名;澳大利亚市场的前6名……

这种数据的确不科学。谁还好意思吹嘘印度和东南亚?

几年前,中国大厂们对库克出言不逊,认为乔布斯之后的苹果,创新不足,所谓“看完苹果发布会,稳了……”

就是这个库克,在同样的国际环境下,同样的全球生态分工,同样的芯片制造能力短缺,同样的一场疫情下,创造出无敌的业绩回报。

过去两年,一直说自己无惧制裁的华为,在手机市场归零。库克和苹果,却活成了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

两周前,Blooberg商业周刊,以一篇万字长文,歌颂库克,也揭露了苹果在当今环境当中的微妙、复杂、严峻的挑战,库克放低身段,陪全球政客们玩耍。

段永平、巴菲特、芒格如此喜欢库克,不是偶然。他就是一个复杂环境下CEO的典型和模范。

02、傅高义难题,Core Customer是谁

哈佛大学荣休教授所提出的东亚中产阶级崛起假设,带来的当地企业的优势,以此可以完美解释日本、韩国、中国东亚消费电子品牌的崛起。

但是,在苹果面前,这一优势失效了。即使是在中国市场,苹果也是最了解用户、了解市场的那个。产品、品牌、生态优势,让消费者去靠近苹果,而不用苹果去找消费者。

中国中产阶级成长了,大厂们还在刻舟求剑,中国中产阶级的中国特色消失了。在苹果面前,全球中产阶级消费者是一副嘴脸。

苹果无敌手,现在有点怀念余承东了

华为输了,余承东赢了

库克提到,在过去的一个季度当中,大约三分之二的苹果电脑和iPad的购买者,为首次购买……

傅高义优势,变成了傅高义诅咒。中国大厂们需要重新认识中国中产阶级,中国消费者,跟苹果学习,去了解中国消费者,为什么爱苹果,为什么自己的高端产品毫无竞争力。

问题出在哪里?

当乔布斯回归苹果,看到一幅烂摊子,他说问题在于其接任者对自己的核心用户不好。苹果和中国大厂们的区别,也只能在这里。

——iPhone在保护用户隐私,与谷歌、Facebook打到头破血流的时候,中国大厂正在与这些广告生态勾肩搭背,最多说是屈从于这些软件生态强权。华为和其他大厂一样的务实嘴脸。

疫情之后,更甚。核心用户是谁?

——中国大厂只考虑未来一年的产品KPI,而苹果的优势是乔布斯10年前奠定的生态优势,是乔布斯1984年奠定的软件、硬件和服务一体化的优势。

——智能手机行业和生态的发明者优势,问题就是,现在智能手机行业看起来,没有弯道。

03、折叠屏曙光

如果要找点曙光的话……郭明池的预测是错的,至今,苹果还没有严肃的折叠屏手机计划,iPhone产业链还没有准备好。

但不乐观的是,虽然某个大厂刚刚发布了自己的折叠屏手机产品,但可惜的是,其核心供应链还要更换,可能几个月之后,才能有更好的产能、质量表现。

另外两家大厂的准备计划,也不是很乐观。

苹果无敌手,现在有点怀念余承东了

折叠屏手机供应链在中国

华为和余承东给出了打败苹果和iPhone生态的最好答案,折叠屏手机看似一个意外——华为最早宣布这个产品,到真正量产上市用了接近一年多时间,中间的第一代充其量就是样机,不到2万台。

这个产品背后,是华为长达10年的供应链技术储备,多年的软件能力积累。可惜,如今这帮软硬件团队都去重庆,帮一个垃圾汽车工厂改良汽车了。

既然华为可以,其他大厂理应可以继其余响。产业链生态还在,需求还在。新浪的一位CEO,居然花费超过10万的价格,在第一周买了一台Mate X。中国大厂理应重新认识这批消费者,满足这批消费者,抓住这批消费者。

此文转载自公众号:智物科技评论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富贵易过三代?美国巨头擅传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