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找到喜欢的事情?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7-02

编辑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 “商业评论”,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  

怎样找到喜欢的事情?

前几天,回答了一个问题。

做事情没有定性怎么办?感觉喜欢的事情很多,但总是一会儿想做这个、一会儿想做那个,感觉见不到成效就很容易自我怀疑,不知道究竟应该选择什么……

这是我的回答:

做任何一个事情,要看到成果,都是需要长期投入做下去的。

你的问题其实是很多人常见的毛病:

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想着做做看,短时间内见不到成效,就很容易放弃,或者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向。

这样就很容易陷入三分钟热度和自我怀疑里面。

我会建议:

1、放弃过于急功近利的想法。

2、去广泛地接触和探索你想做的事情,不要太看重结果,而是关注、观察和体验这个过程中你的感受。

比如: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我是不是很享受?我是喜欢这件事情,还是喜欢它能够为我带来的收益?等等。

3、通过2,找到你能够享受和喜欢的事情,再为它去设定一个方向和目标,然后长期去做。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喜欢”并不是真的喜欢,只是流于表面和浅尝辄止罢了。

真的喜欢是愿意为它去牺牲和放弃掉其它的可能性。

放不下,就不用谈喜欢。

感觉这个问题也是许多人的通病。于是,今天打算展开来讲一讲。

怎样找到喜欢的事情?

关注结果更甚于过程

说明你压根就不喜欢这事

当我们在思考“喜欢”的时候,一个最常见的误区是什么呢?

许多人常见的做法,是把“喜欢”构筑在结果之上。

我喜欢一件事情,是因为它能够给我带来我想要的收获。

这种收获可能是收入,可能是影响力、知名度,可能是被人认可、肯定、赞赏的满足感,等等。

但这其实是不对的。这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为什么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一切动力,都源于“把事情做完”所带给你的外部驱动力。

那么,它就很容易导致一个结果:

当你得不到持续的外部驱动力的时候,你就很容易停下来,失去动力。

这表现在外面,就是浅尝辄止,三分钟热度。

外驱力和内驱力孰优孰劣?

实际上很难分一个高下,但外驱力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往往是不确定的,甚至是不稳定的。

如果你把你的事业,或者说你“喜欢”的事情,建立在外驱力上面,那么它的根基是非常不牢靠的。

你随时有可能失去对它的控制。

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人都有这么一个偏见:

他的成功, 是因为他采取了某种行动;那么我只要复制这种行动,就能复制他的结果。

我把它叫做“归因谬误”。为什么说它是一种谬误呢?

因为很多时候,一个结果的发生,跟对应的行动,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它的存在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而你看到的行动,只不过“恰巧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罢了。

比如:你看到别人通过写作,被转载、发表,拿到了稿费,很羡慕,也想通过写作来获得稿费,但却一直没有成功。

原因很可能未必是你写得不如别人,更可能的情况是:

这本来就是一个小概率事情,别人只是刚好碰上了这么一个机会、满足了对方的需求罢了。

那么,如果你带着“我要赚稿费”的目的去写作,那么大概率是要失望的 —— 因为这本来很可能就是个小概率事件。

这种情况下,你就会缺少外驱力,从而不断削减你去写作的动力。

那么到头来,你就会把“写作”跟负面思维联系起来 —— 是不是我写得不好?是不是我不被人欣赏?是不是我运气不好、没有被人发现?

这就会形成一个负面的恶性循环,不断打击你的自信心,久而久之,让你对它失望,乃至于降低你对自己的自我评价。

所以我常常说:我们要追求的是什么?是内驱力。

也就是:哪怕没有取得好的结果,我也仍然可以从“做这件事本身”,来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很多文章会告诉你“要关注过程,不要关注结果”,这其实有点本末倒置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一件事情,我们无法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我们才会去关注结果。

所以,我想告诉你的是:

如果一件事情,你关注结果更甚于过程,如果你发现,你在做的过程中,压根就感觉不到乐趣,你只想尽快把它结束,看看能否获得期望的结果 。

那么,这只能说明,你压根就不喜欢它,它很可能也并不适合你。

不要去做这样的事情,或者至少,不要对它投注太多的期望。

怎样找到喜欢的事情?

不断探索各种可能性

慢慢发现自己的“倾向”

那么,究竟什么是“喜欢”?

举个例子:我每周写一篇四五千字的文章,其实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

我要从周一开始构思选题,周四确定选题后,搜集资料,推敲每个逻辑环节,再闭关一天,把它写出来。

你可能会觉得,虽然辛苦,但是写完发出来能获得很高的阅读、点赞和留言呀,这不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吗?

但如果光靠结果的反馈,是很难撑过最开始没有数据的启动期的。

让我能够一直“坚持”下来的是什么呢?是在写作的过程中,那许许多多微小的、阶段性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比如: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个非常棒的选题,会有一种无比幸福的充实感;

把凌乱的思路整理清楚,整个脉络纤毫毕现,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

通过查阅资料验证自己的假设,终于把逻辑链补完,会有一种苦尽甘来的快感……

所以,什么是喜欢?是你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你能够享受它的每一个环节,享受每一次的动脑和动手。

这些东西对别人来说是一种苦差事,而对你来说,它是一种挑战,一种成就,也是一种乐趣。

这种体验从何而来呢?你必须真的投入其中,去行动,才有可能感受到。

喜欢是一种长期主义,它本质上是一种信仰。

很多人常犯的另一个误区,就是:我要找到我喜欢的事情,再去行动。

实际上这是不对的。

喜欢的事情永远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你一定要先行动,再在行动中去发挥你的能力,克服困难,获得反馈,你才有可能真的“喜欢”它。

换言之,喜欢是什么?并不是天然存在某一件事情“适合”你,你要把它找出来,而是:

你经过尝试和行动,发现,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恰好你的能力足以应对这些挑战,你并不排斥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并且能够从中获得正向的反馈 —— 这才是喜欢的本质。

也就是说:喜欢,其实是一个循环回路的产出。

你面对挑战,发挥才能,克服挑战,获得反馈,继续攻克更高难度的挑战 —— 这是一个循环。而循环中这些反馈逐步累加起来,才构成了“喜欢”。

展开来说:

我们的基因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我们大脑对信息的接收方式和“连接”方式 —— 相当于为我们的大脑设定了一个框架,告诉你:你倾向于做什么,不倾向于做什么。

而这种倾向,会随着我们后天的经历,被强化和放大。

我们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经验和知识,这其中,符合我们倾向的,就会更容易被掌握和强化,成为我们的技能。

每一项任务都有自己的要求,需要不同的技能去应对。

如果某一类型的任务,它的要求恰好契合你倾向的技能,那么你在做的过程中,就会更容易感到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也会从中获得“原来我可以这样”去干预“世界”的感受。

这一类型的任务,我们就叫做他的“专长”。

而这种感受,就会成为我们价值感的支撑,让我们感到“原来我对这个世界是有价值的”、“这世界是需要我的”,从而强化自己存在的意义感、目标感。

因此,并不是说,你要先找到你的目标,再行动。

而是,你要先不断探索各种可能性,去付出努力、投入精力,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发现自己的“倾向”,从而最终找到自己的意义感和目标感的来源。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时间不够用,怎么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