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潘石屹跑得掉吗?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8-18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伯虎财经”,作者: 唐伯虎,贝壳投研经授权发布。

关于高位逃顶,如今只谈摄影和写作的潘石屹,有不少心得。

上世纪90年代,海南楼市到处弥漫着投机与一夜暴富的神话。有人将一个大坑炒成一座大厦,更有不少人将大坑“想象”成大厦,击鼓传花,以至最后谁也搞不清,大坑之上的高楼,到底能不能拔地而起?

炒作太疯狂,连核心玩家每天都提心吊胆。1992年8月,已经靠炒房挣到第一个100万的潘石屹,为核实一个项目的审批情况,以五斤橘子和一条香烟的代价,获准查阅有关内部资料。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潘石屹意外发现,海口市在建人均住房面积已达50多平方米,而同期北京人均住房面积才7平方米。 

他意识到,“海南的房地产要出事了”,于是迅速撤资,回北京发展。

一年后海南地产泡沫真的破了,包括潘石屹、冯仑在内的“万通六君子”完成胜利大逃亡。这才有了潘石屹建立SOHO中国的故事。

不过,相比那次辉煌的逃顶战绩,如今只谈摄影和写作的老潘,估计怎么也想不明白,当下别说逃顶了,

即便打折狂甩,手里的SOHO中国股权,竟然那么难卖。

根据8月6日SOHO中国公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黑石收购SOHO中国正式立案审查。

这意味着黑石集团和SOHO中国可能被要求提供更多材料供监管机构审查,一切似乎又有了变数。

有媒体甚至表示,此次审查恐让潘石屹套现离场落空。

近几年,潘石屹一边卖国内资产,一边布局海外,招来市场不少讨论。这一次,潘石屹能跑得掉么?

从规则来看,这次立案审查是一个程序性审查,也就是说“立案审查”是个中性概念。

今年6月16日,SOHO中国发布公告称,黑石集团拟以5港元/股收购Cititrust Private Trust (Cayman) Limited (简称Cititrust)间接持有的SOHO中国28.56亿股股份。

这批股份,占SOHO中国已发行股本的54.93%,现金代价约为142.8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17.69亿元)。

Cititrust是一份家族信托计划。与内地常见的用于融资的信托计划不同,这种通过成立信托计划,并由信托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方式,在香港乃至全球,都普遍被视为家族财富管理的一种手段。

Cititrust持有SOHO中国63.93%的股权,是SOHO中国的最大股东,而潘石屹、张欣夫妇及其子女是该信托受益人。

根据公告,交易完成后,潘石屹夫妇的持股比例将由63.935%下降至9%,黑石集团将成为SOHO中国最大股东。

6月中旬的这份并购消息一出,市场很多人都认为,潘石屹这次终于能把资产卖掉,干净利索地套现走人了。

但实际上还有关键一步。

根据公告,要约方也就是黑石集团应向市监总局提交“经营者集中申报”,只有市监总局根据《反垄断法》对要约给予批准,交易才能实现。

为什么要进行“经营者集中申报”?这是因为黑石集团是一家美国资产管理机构。依据国内《外商投资法》,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的,应当依照《反垄断法》的规定接受“经营者集中审查”。根据公开资料,黑石集团自2013年至2021年已进行19次“经营者集中申报”。

所以,这次立案审查,是“经营者集中申报”中的正常程序。

不过,在某些市场人士看来,这次程序性审查,依然有不小的变数。

《环球时报》援引相关专家观点认为,如果这次收购案成功通过,会对中国房地产行业产生一定影响。

主要原因在于此次收购案规模较大,黑石在收购中国房地产企业方面存在长期计划。这可能涉及国家安全,尤其是中国经济安全的问题。

而一位私募基金经理也告诉记者,潘石屹家族这次“清仓式套现”太乍眼,叠加当下的微妙环境,不排除会有变数。此外,2009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被禁止,也算一个前车之鉴。

事实上,黑石与SOHO中国的并购案可谓一波三折

早在2019年10月,《财新》就曾报道SOHO中国有意分批打包出售旗下8个核心资产,估值超过500亿-600亿元,计划2年内完成交易。

到了2020年3月,这个版本变成了黑石集团提出以每股6港元的价格私有化SOHO中国,交易价值40亿美元。这一利好消息,一度让SOHO中国的股价跳跃起舞。

但谁也没有想到,2020年8月13日,SOHO中国发布公告,宣布终止与黑石的要约私有化事项。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公司前景充满不确定性,黑石集团关于SOHO中国私有化的洽谈陷入停滞状态。

随着私有化失败的消息落地,SOHO中国的股价也瞬间跌回原形,再次徘徊在2-3港元之间,市值一度不足140亿港元。直到今年6月16日,黑石重新并购SOHO中国,事情才重现转机。

从转型到掉队这次漫长的交易引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潘石屹为什么要卖,以及黑石为什么要买?

SOHO中国由潘石屹夫妇1995年创建于北京。与当下主流地产公司类似,早期的SOHO中国主要做的是住宅开发。

1998年-2001年,SOHO中国在北京开发了总建筑面积为48万平方米的SOHO现代城,首次提出“小型办公、居家办公”的概念,在1999年和2000年连续两年成为北京市单体项目销售冠军。 

不过,和万科等公司坚持做住宅不同,2005年SOHO中国做了次转型,从住宅开发转型商写开发。简单理解就是收购北京的旧商业写字楼项目,靠着一定的设计能力加以改造并散售卖出。

早年潘石屹个人营销玩得飞起,上电视、出书,加上忠厚老实的外表,赢得了全国人民喜爱,尤其是山西、内蒙的煤老板。

当年有媒体报道,想和潘总吃饭,你得买够5000万,后来数额又被抬到了1亿。

凭借这些,SOHO中国卖商铺和写字楼的毛利常年在50%左右,50块的东西能卖100块。

即便扣除25%的企业所得税,以及高昂的土地增值税后,净利率依然超20%,吊打一众住宅类开发商,即便和其他行业比较,依然算赚钱的买卖。

2007年10月8日,SOHO中国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融资19亿美元,按当时的汇率大约是140亿人民币,成为当年亚洲最大IPO。

那一年上市的还有碧桂园、合景泰富、方兴地产(现在叫中国金茂)、远洋地产和广州奥园。

不过,十多年过去了,有些公司成了巨头,比如碧桂园。有的公司市值成了别人的零头,比如老潘的SOHO中国。2020房企排行榜?别费劲找了,前300名都没有它。

曾经的地产巨头,为什么慢慢就落后了?转折点发生在2012年。

那一年,SOHO中国又做了个战略转型,从一家纯地产开发商,转成自持性物业管理公司,翻译一下就是从“拿地-开发-出售”模式,变成“拿地-开发-收租”模式。

但现实来看,说是转型,实际上是单纯的防守。从2013年起,SOHO中国就基本上停止了拿地建新盘,只是把手头的在建项目建完出租。

反映到报表上,SOHO中国近几年物业销售几乎为零,只剩下并无明显增长租金收入,一副暮年景象。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股市中的蓄势启动阶段及启动加速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