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分红,在A股可以躺赚吗?

贝壳号 | 发布于2023-07-15

编辑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格隆汇”,飞鲸投研经授发布 。

巴菲特从1988年开始先后多次买入可口可乐股票,累计花了13亿美元,然后一直持有到今天。

如今,这笔投资已累计为他带来了超过40倍的收益。2022年,巴菲特从可口可乐拿到了7.04亿美元股息,相当于当年投资额的54%。

不仅如此,可口可乐给他的分红还在每年不断增长中。

这是人类投资史上最经典的教材案例之一。

那么,如果是在A股市场,靠分红指标选股然后像巴菲特那样长期持有,能做到躺赚吗?

本文专门给大家探讨下这个问题。

01

在巴菲特的可口可乐投资案例中,有很多值得重点思考的地方。

巴菲特开始买入可口可乐时的价格为42美元,市盈率大概为30倍,当时可口可乐的商业模式已经成熟了,用简单的估值模型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估值不算高,但也不算低了。

实际上,在他入手的上一年,美股正在经历严重股灾,可口可乐的股价一度跌到29美元,也就是说,他在可乐从低点大幅反弹了4成之后才决定下手的。

如果他早一点入手,那么这个投资传奇肯定更加耀眼。

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十年后,后者股价翻了13倍,市盈率也达到了历史高点50多倍。连巴菲特都觉得短期估值太高了,但他还是坚持没有卖掉。随后可乐股价果然开始出现大幅下跌调整,最多回调超过50%,一直调整到2005年底。

靠分红,在A股可以躺赚吗?

十年赚了十几倍,估值水平创历史最高,绝大多数人在这个时候,都会选择套现离场。

这极其考验人性的定力。

巴菲特的坚持在最后证明是值得的。

此后的可口可乐重新伴随美股十几年牛市也迅猛增长,累计又大涨了8倍(复权)。

截至2022年底,巴菲特累计从可口可乐获得了超过100亿的分红。

其实如果巴菲特是选择分红再投方式的话,那么到现在他一年分红的回报率已经可以超过当年的本金了。

每年的分红的回报率,超过100%。

在最新的股东信中,巴菲特用略有得意的口吻说:

对于可口可乐,他和芒格需要干的事情就是每个季度领取一次可口可乐分红的支票,并且未来股息还会持续增长。

回顾这一笔投资,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归结起来至少有4个方面的必要条件:

一、美国经济的长期稳健增长;

二、美股非常成熟的市场环境和交易体系;

三、可口可乐本身有着非常优秀的商业模式,让它一直能高成长下去;

四、持续稳定的分红和长时间的等待。

在美股市场,前两个条件是共同的,差别在于后两个条件。

可口可乐过去的数十年,不仅得益于美国经济和消费行业的长期繁荣,更是显著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红利,真正把生意做到了全球每一个角落。

这样的公司,就算不分红,在股价增长上也能获得极可观的增长,比如最典型的亚马逊

而长期稳定分红,则是一个在美股市场非常重要的指标。

所以一些优秀的美股公司会坚持每年分红,甚至每季度都分红。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是为了吸引美国甚至全球金融市场里那些庞大的又非常低成本的资金。

这些公司通过高分红,提供了非常稳定的股息回报预期,这个回报率甚至明显好过国债收益率。

即使这些公司的股价没有上涨,甚至出现下跌,只要这个分红能持续稳定且能跑赢国债收益率,那么这些资金就愿意继续持有,甚至花更多的钱买入。

再加上美股伴随美国经济的长期大涨,股价回报率本身就非常惊人了。

股价回报+股息回报,在这两方面,很多类似可口可乐这样的优秀企业都表现非常不错,因此让全球无数资金趋之若鹜,都想参与进来玩。

这其实也就是美股金融市场能做到地表最强的核心原因之一。

02

那么,上面4个条件,放在A股市场,是怎样?

前两个条件就一言难尽了。

客观来说,如果单从经济层面来看,我国的经济总量从92年有股市以来增长是非常巨大的,从成为全球制造业、贸易中心,到“基建狂魔”的飞速城镇化,再到互联网新时代。这几十年我国的经济体量成长速度,是要远高于美国的。

但金融市场方面,因为种种原因,却还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成长。

尤其是股票市场交易环境和制度方面,不得不承认相比成熟市场还是差太远。这种情况自有国情在,这里不展开说了。

最大的特征在于,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基本上还是处于为企业提供融资的功能性阶段。

这个阶段,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扩张阶段,会有大量企业需要通过上市和二次融资,去发展实业,比如全面注册制,比如新开多个市场板块,比如上市公司增量“破千”速度越来越快。

但这些来上市的企业中,除了少部分的大型企业,绝大多数企业要么处于各种产业链的中低端,竞争能力弱,毛利率很薄,而且很卷,很难拿到足够的合理利润,要么就处于靠烧钱支持成长的培育期,也因此很难有分红回报股东了。

甚至,能在激烈竞争活下来,都已经烧高香了。

想要分红,也就更难了。

2010年,全A股分红比例只有25.8%,已经算是很不容易了。

所以在分红上,一直以来很多企业都被诟病,其实大多数时候也确实是真的无奈。

但不代表没有表现亮眼的板块和企业。

最近几年,随着上市企业越来越多,也跑出了非常多的优秀企业,监管层也开始明显加大督促企业分红的政策指引,要求企业要拿出“真金白银”回报投资者。

2017年,A股分红首次破万亿元,2022年,A股净流入5.62万亿,分红2万亿元,分红比例达到了37.8%,规模和比例都在快速提上来。

靠分红,在A股可以躺赚吗?

这就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里程碑式转变。

股价回报不一定好,但股息回报不错的话,也可以留住资金。

在A股分红中,中央国有的企业占据了一半,基本集中在金融、能源、食品饮料等高稳定性的基础领域。这些行业的股息率也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经常有时候能有5%以上。

实际上,如果从核心资产来看的话,近一年A股上证50的股息率有3.73%,沪深300股息率2.84%,上证指数有2.62%,是全球主要指数中最高的。

靠分红,在A股可以躺赚吗?

这三个指数,都是超级大蓝筹集中地。

它们可能在股价表现上相对热门赛道股不够亮眼,甚至几年不涨,但因为稳定且高过银行利率的分红,也能让它们获得无数大资金的青睐。

最显著的是银行和能源领域。

比如宇宙行——工商银行

近十年的股息率都基本在4%以上,显著高于银行1年以上存款利率。

工行2010年-2022年分红周期,累计分红3.21元。如果是在当年登记日前买入(2011年6月14日,股价4.45元)算,那么不算股价涨跌,平均年化回报率有5.1%。

靠分红,在A股可以躺赚吗?

这只是分红不复投,没有考虑配股的条件下,如果分红复投和加上配股,那么年化回报率可能到6%了。

凭借工行的地位和每年分红的稳定性,这种吊打存款利率的收益率,虽然对于散户和短线投资者来说非常鸡肋,但对长线大资金来说,真的是足够香了。

无风险差价,足够吸引它们一直把钱押在这里了。

至于工行的股价涨跌,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这也是为什么散户都不爱买银行股,但机构却当宝的原因。

格力电器,上市以来累计分红30次,股价上涨加上分红再投的话,上市以来累计投资回报率高达2258倍(截止最新)。但对来说,尽管它是A股分红的标杆,但股息率波动却很大,并且股息率经常有时候不到2%。这背后是因为它在地产黄金十几年时期,股价增长显著快于分红,显得股息率没有性价比了。

但如果你是在它上市后不久就买入,比如2003年度的分红登记日前(2003年6月26日,股价8.81元),那么不考虑增发情况下,2020-2022年,它的股息相对当年资金的回报率分别高达45.4%、34%、11.35%。

也已经非常可观了。

另一个不得不说的典型是股王贵州茅台,上市以来也是每年分红,2001年上市至今分红复投累计涨幅383.6倍,股息率也常常低过2%,原因也是因为股价飙升导致的股息率不高。

但如果你能在十年前买入,比如2010年,那么单单是它现在的分红,回报率就超过了22%。

现在,茅台每年盈利维持十几个的增长,并且分红一如既往大方,意味着如果你是之前买入的资金,那么你每年的投资回报超过2成。

这样的回报率,你会舍得卖掉吗?

像这样的公司,在A股还有不少。尤其是金融保险、食品饮料、中字头的能源和基建行业龙头等。

靠分红,在A股可以躺赚吗?

当然了,现在的时点,在A股能再找到类似上述这些优秀公司,还是很概率很小的。

03

事实上,如果在上面的条件下,再加入“择时”的选项,也就是通过观察股市牛熊周期或者行业的景气周期去选择。那么最终的成绩可能远远要超出你的预期。

上面提到的金融、能源和食品饮料等基础行业已经跑出来的龙头,在股市熊市也会跟着下跌,但它们的业务和业绩从长期看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未来还是会恢复景气的。

那么这个时候挑选这些高分红的优质企业(以股息率超过存款利率为界),不仅短期有保障,长期回报必然更可观。

还是拿工行为例,如果你在2014年熊市底部买入工行持有,就算不看它的股价回报,那么到过去几年你每年的股息回报将高达9%。甚至在以后每年,你都大概率能一直拿到这么高的股息回报。

另一种视角,如果你在行业成长时,买入那些业务量足够大、又有持续分红能力的核心龙头(不一定非要有护城河),那么你一样能吃到类似格力电器、贵州茅台这样的超级大白马的红利,实现股价大幅上涨和高股息回报的双重红利。

这些行业,现在看来也很好选,计算机、人工智能、新能源、互联网、机器人等这些未来具有无限空间的赛道领域。至于其中哪些是真正有业务实力的核心资产,只要有点脑子,都能找出一大堆。

剩余的,就交给时间就好了。

04 尾声

回到开篇所说的,A股市场因为国情阶段原因,过去确实是导致很多公司在股价表现上没有很好的上涨,在分红上也很难有足够回馈股东投资者。但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扭转。

况且,市场里的一些行业和赛道,还是有很多潜力板块龙头的。

市场从来不缺乏好投资的机遇,缺乏的只是发现它的眼睛。

不要以为行情孱弱就没有机会了,只要换一个视角,或者我们就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好机会正在等着我们。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小鹏和理想杠上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