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妆品行业,洞察日化企业新方向

脱水研报 | 发布于2021-06-11

每次买化妆品时,我总是在感叹,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出现一个欧莱雅集团?纵观我的化妆品,绝大多数都是国外的。不是我崇洋媚外,我是真心觉得国外的更好用。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企业怎么做才能比肩欧莱雅呢?首先,当然要把握行业大势:

一、中国化妆品成为新零售宠儿

受益于新社媒催化加速、美妆意识崛起、90后和00后消费群形成扩大化妆品消费基础、经济增长提升消费频次和金额等多重因素影响,2017年成为我国化妆品爆发元年,化妆品行业红利期来临并引领全球增长。

2010年-2020年,预计中国化妆品与个护市场复合增长7%至718亿美元,并有望在2024年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的化妆品与个护用品市场,仅次于美国。根据Euromonitor预测,中国市场规模有望在2023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中国化妆品及个护人均消费额仅为主要发达国家的1/6,未来中国化妆品市场具有较广阔增长空间。中国的化妆品与个护市场依旧处于成长期,对于日化企业来说,将直接受益于市场成长性和与其相伴的市场机遇。

二、电商渠道崛起,国货爆发加速品牌格局重塑

中国化妆品行业经历了“外资品牌主导→传统国货复苏→新锐品牌爆发”路径,多轮迭代更新后下游品牌或品牌集团市占率分化,未来分化趋势将延续。

1)2010年前后:线下渠道为王,外资地位强势,国货避其锋芒。2)2017年前后:国货崛起,外资仍明显领先。3)如今:电商平台加剧品牌竞争。

从化妆品行业,洞察日化企业新方向

在分销渠道方面,电商渠道成为化妆品第一大销售渠道,在线购物节井喷+直播带货更是进一步刺激电商购物的发展。1)在线购物节数量激增,持续吸引消费者热情。2)直播带货为电商经济加把火。

从化妆品行业,洞察日化企业新方向

三、消费升级追求精细护肤,多品牌差异化覆盖需求

消费升级拉动产品升级,产品力成为决策关键,精细护肤引领未来。1)消费者高端产品偏好提升。2)我国消费者已基本养成使用护肤品的习惯。

 “变美的欲望+衰老的恐慌”是化妆品营销两大利器,精细护肤直击消费者痛点,缓解消费者衰老恐惧。依据发达市场历史经验,护肤品类的发展历程为“基础护肤→高功能性护肤→医美”,而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基础性护肤转化到高功能性护肤这一过度阶段。根据格调实验室所推荐的护肤步骤,作为可选护肤步骤的精华、眼霜、面膜等产品,其普及率和使用频次正逐渐提升。考虑到精细护肤产品通常具备小容量、高单价、高毛利的特点,因此精细护肤产品热销能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盈利水平。此外,相比基础护肤,精细护肤更注重产品效用的创新度,近两年新兴爆款品类包括安瓶、冻干粉、抗老精华等,具备较高研发创新力的品牌受益。

对于日化公司而言,除了自主研发推出新产品新品牌来捕捉行业机遇这一路径外,收购兼并也是被日化巨头广为使用的方式。欧莱雅集团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其旗下拥有36个多元而互补的国际品牌,其中收购品牌数量达30+,通过战略性收购品牌实现全球布局,成长为化妆品行业的翘楚,欧莱雅凭借着独一无二的国际品牌组合和多元化的产品主张,搭上了全球增长的快车,其品牌布局主要得益于收购外延,除自创品牌巴黎欧莱雅外,其余30多个品牌几乎都是收购而来。

无论是自培还是兼并收购,依据国际经验来看,多品牌布局始终是成功日化企业的最终目的地。从行业需求来看,消费升级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公司需要发展不同品牌来定位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市场营销来看,市场热点元素瞬息万变,只有持续的推陈出新才能保持自身市场热度与知名度,不被淘汰;从公司运营来看,公司需要不断挖掘新的增长引擎以保持公司的永续活力。

中国本土日化企业仍处于多品牌布局的初期,虽上海家化珀莱雅丸美股份等都持有复数品牌,但“一家独大”现象明显,其主要品牌占公司总收入的50%以上。

总结一下:写到这里,答案貌似呼之欲出了。化妆品行业的东风已经吹来,国潮兴起,日化企业们只要重视电商渠道、推陈出新、形成品牌差异性就能崛起了。但是事实真是这样吗?笔者认为,这些是不可少的,但是产品好不好用是最关键的。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百草味终于开放加盟!它还能延续线上战绩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