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快,互联网医疗抢人大戏!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6-03

互联网医疗上一次大规模招聘是2015年。

当时,正值双创最火爆的时间节点,伴随“互联网+一切”的模式兴起和资本热潮,互联网医疗趁势而起,一些互联网巨头纷纷招兵买马,抢滩大健康市场。 

互联网医疗这一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据当时的数据显示,仅2015年前7个月,互联网医疗的人才需求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1.5%,其中系统设计和软件开发岗位的人才需求同比增长14.8%,医学编辑岗位需求同比增长12%。 

彼时主要岗位为几类健康管理人员、移动医疗项目的销售人员、推广人员。从岗位需求不难看出,初期的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侧重点仍是“互联网” 所招聘的岗位绝大多数都并非医学专业。

可以说,在互联网医疗的探索期,还是互联网的玩法

互联网平台搭建是这些企业的首要任务,而医学业务方面浅尝辄止。而随着进入“线上+线下”融合,“药+医+险+养”一体化闭环转变的阶段,互联网医疗对人才的向往开始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21年,整个互联网医疗最关键的历史进程就是:抢人!!!

本文为互联网医疗人才系列,下一篇《互联网公司是如何抢名医的?》会更加精彩,详细拆解京东健康等互联网公司,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商业手段、资源手段争夺名医的。

主笔/ 阿布

内容架构师/ 丹丹

出品/ 良医财经

快快快,互联网医疗抢人大戏! 

01 大厂抛出的“黄金橄榄枝”

 平均涨薪10%-20%

2021年春节后的第一周,就业市场一片火爆。

智联招聘大数据显示,在招聘需求前十的行业中,医药和生物工程行业排名第七,职位数占比为3%。这3%的职位需求,不乏大厂们递出的“黄金橄榄枝”。

年初,字节跳动的一则招聘启事引起了业内关注,该岗位为生物信息工程师。月薪20-40K,每年15薪。不算奖金或提成等额外收入,一年至多能够拿到60w的工资。 

华为2019年底同样挂出了两个与生物医药相关的岗位,其中之一也是基因组研发算法工程师,岗位核心职责较字节跳动更加聚焦,也直接指向用于基因组数据分析的深度学习算法开发;另一岗位则是药物研发算法工程师,瞄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方法的小分子药物设计工作。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牵头发起的百图生科也提出了自己的人才计划——“百万领军计划” 及 “百万青年领军” 计划,将分别用 100 万美元年薪及 100 万人民币年薪以及其他技术平台支持,吸引生物技术 + AI 技术跨界融合人才。

算法、人工智能成为招聘关键词。相比2015年的招聘需求,现在互联网医疗亦或是大厂在布局大健康产业时,已经由当年的较为基础的平台搭建、地推、编辑维护,逐渐转移到以AI、大数据为核心的算法工程师等岗位。

用工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医疗的结构性发展趋势。

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任仕达发布大中华《2021年市场展望与薪酬报告》中指出:从中高端人才搜寻与甄选视角来看,随着国内医疗健康类企业的发展, 内部研发和临床医学类的职位需求将持续走高, 尤其像临床运营、医学等岗位。 

同时,智慧医疗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效率提升与资源配置优化,与技术相关的医疗信息技术岗位需求有望相应增加—— 医疗信息化、医疗AI、互联网医疗、基因检测......这些都可以归为智慧医疗范畴。

互联网医疗的蓝海吸引着众多科技巨头的进入,也导致了岗位需求的激增。《报告》分析,医疗健康相关岗位的批量急性需求增加成为趋势——随着科技巨头企业进军互联网医疗,或是原有机构智能化升级,特别是在疫情特殊时期, 批量急性需求增加,如在线医疗客服,养老公寓的护士护工,保险公司的医学客服,医药公司的医药联络官等岗位。 

人才的稀缺,让大厂们愿意为之付出更高昂的代价。

从企业招聘岗位设置来看,对于紧缺类岗位人才,  如互联网医疗、医疗大数据、基因检测、创新药、手术机器人领域,雇主提供的薪酬涨幅或将高达30%及以上。

而2021年薪酬平均涨幅区间是在10%-20%。

快快快,互联网医疗抢人大戏! 

02 不同的模式需要不同的人才

看各家想扮演的角色

互联网医院井喷式增长,市场规模近2000亿。

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仅在疫情较为严重的2020年2月,全国超过10家互联网医疗平台推出在线问诊专栏,200多家公立医院开展新冠肺炎免费互联网诊疗或线上咨询。

阿里健康在线义诊平台仅仅上线4天内,访问量达到160万人次;2月开始了10天,微医互联网总医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免费义诊专区访问量超过9702万,集结2.6万名医生在线接诊,累计提供医疗咨询服务116万人次。2月份仅11天内,平安好医生平台访问量就已经达到11.1亿人次,App新注册用户增长10倍,新增用户的日均问诊量增长9倍。

从新成立互联网医院数量来看,2016-2018年每年新增互联网医院不超过100家。2019年以来,互联网医院建设呈现井喷式增长,2019年新增223家,2020年1-9月新增244家。中国已上线互联网医院超600家。

行业井喷状态,各家企业的需求却各不相同。

从属性看,大致分为三类:电商、线上服务、保险及创新支付三类,我们一个个来拆解其招聘上的变化。

一 看电商模式

这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肯定是

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

了。以电商为主营收,这类互联网医疗平台借助大平台、大流量,率先在行业内实现了盈利。在招聘方面,这类平台着重于招商、运营岗位的招聘。值得一提的是,电商类岗位在智联发布的节后一周招聘报告中,薪资水平位居第一,过万分分钟钟。

二 看线上服务模式 

以微医、好大夫、春雨等为首的医疗服务平台,在招聘需求上也经过了几次变化。

最早,这些平台招聘的是略懂编辑、医学知识的编辑岗位,目的就是填充内容。此后,需求转向医生专家。这里需要明确,虽然各大平台都表明自己有全职的医生入驻,但仍是以合作、兼职为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全职聘请医生的费用大、且医生入驻的医院并不十分强烈。

单个名医在医院可以按部就班的升职,如果全职到了互联网医疗,没了手术室,何以为医?虽然近几年,互联网医疗大搞特搞线上下联动,线上互联网医疗、线下实体门诊,但互联网医疗走到今天还是试探初期,患者有了头疼感冒到线上问诊,涉及到手术,仍是首选公立医院。 

另外,医疗服务模式的平台,对于运营、地推、销售人员也十分渴求,这一点,还是逃不开互联网的本性。

三 看保险+创新支付领域

从2020年开始,保险成了不少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标配。行业快速发展,竞争白热化后,各家都在寻求能够变现的商业模式,依靠医疗服务目前仍然难以实现大规模且持续的盈利,所以,保险成为了香饽饽。水滴筹等品牌都陆续招聘了不少保险人才。 

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0时代,主要是积累流量面向C端;2.0时代流量上升,B端服务收入占比开始增长;3.0时代由传统线下医院或线上互联网医院,向围绕“线上+线下”、“药+医+险+养”一体化闭环转变;4.0时代则强调互联网平台与消费者深度交互关系,实现更多自主变现。

盘子就这大,如何占有自己的一份?对互联网医疗企业而言,创建竞争壁垒的关键或许并不在于核心技术的把握,而是在于企业要建立商业模式壁垒。

表面上看,互联网医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是否能够赢得更多患者的青睐,

然而事实上还是要考虑企业在医疗和消费者中间扮演何种重要角色。

快快快,互联网医疗抢人大戏! 

03 市场只有两类稀缺级人才名医和AI

互联网医疗行业,需求虽然开始分化,但两种人才不可或缺,

其一是医生资源,其二是AI人才。 

争抢名医,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几年前互联网医疗刚刚兴起至今,互联网医疗平台签约医生集团的新闻就屡见不鲜。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是单个名医,而是医生集团?

如今已经关停的腾爱医生早在2016年,就与国内9大医生集团在上海签约,9大医生集团入驻腾讯腾爱医生平台。 这一时期,腾爱医生就已经明白,需要合作的是医生集团,而非单个名医。这是与互联网教育极为不同的一点。

名师通过互联网教育,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但医生截然不同。就像上文中提到的,单个名医并不需要互联网扬名立万。只要坐在医院,自然有病人上门。无论是社会地位、自身的医学技能水平,通过长时间的磨炼得以增长。

将这一切下放到互联网上,医生的价值呈现缩水的状态。这就是为何业内出现了医生集团。

医生集团又称为“医生执业团体”或者“医生执业组织”,由多个医生组成的联盟或者组织机构。医生集团大多数有三个阶段:1.0医生自由执业;2.0拥有团队,有一定的资金、有自己执业的窗口或自建诊所;3.0拥有实体医疗机构,如专科医院、日间中心等。

说白了,有点类似互联网医疗平台的一种。但这类集团缺少运营经验,没有互联网的特质,单凭自身市场化发展很难。

业内人士指出,很大一部分医生集团,属于体制内的人,既“想吃着碗里的,又想扒着锅里的”,觉得自己的价值被低估,但想不担风险,两头都占两头套利。所以,缺乏运营能力的医生集团开始选择与平台合作。

目前市场上的医生集团与平台合作有3种模式

其一合作分成模式:医生去某个医院办理多点执业,然后通过医生个人影响力给该医院带来患者,通过患者的消费,收取一定比例的分成。但是,这类模式的医生一旦跳出体质,红利就消失了。患者认庙不认佛。

其二就是医生自己开诊所,但这类成本太大。

其三就是品牌输出,即医生集团有了品牌价值后,将自己的品牌输出给医疗机构,增大医疗集团的知名度。这也就是当腾爱医生签约的这类模式。 

医生离不开实践,患者认医生,关键就是“经验”。这是目前线上模式短期内不能提供给医生的价值。

争夺AI人才,是趋势所需。

互联网医疗争抢的AI人,主要集中在生物信息工程。生物信息学简单理解,就是用程序和算法解决生物学的问题,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理解,关键还是要运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得会写代码。 

生物信息工程岗位走热,与近几年这个行业的发展相关。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已经发生了不可割裂的融合。 

上世纪90年代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让我们窥见了生命储存、传递与表达信息的本质属性与无限潜能。随着基因测序技术成本大幅下降、基因数据大量积累,生物信息学产业进入跨越式发展,正在革新我们的医疗技术、重塑普通人的健康。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生物信息学在业内应用方面,主除了科研领域的应用,商业化方面,可应用在与医疗检测相关的生物信息学业务,包括肿瘤、遗传病的检测用药指导,以及产前检测。

面向个人的生物信息学业务,更多偏向健康管理,在基因知识上的不确定性,较前面两类服务相对更大。这部分业务市场潜力较大,但目前用户对服务的需求相对并不刚性,发展速度也相对较慢。

生物信息学服务发展至今,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数据。将生物信息工具可视化,让所有人都有能力挖掘基因大数据,成为了当前的重点。这也就是为何互联网大厂都纷纷招聘这领域人才的深意。

互联网医疗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而其驱动因素基本可以归结为:需求拉动、政策支持、资本助推、技术基础。

那么互联网医疗的春天在哪里?良医认为,一靠技术革新,二靠盘活医生资源,而这正对应两大稀缺人才。

快快快,互联网医疗抢人大戏! 

04 良医财经的思考

找到合适的人,才算抓住未来!

明面上互联网医疗企业争抢医疗资源撕的火热,但本质上还是对行业未来的看好。 

从政策看,过去一年,政府持续放宽对互联网医疗的约束。在政策指导下,互联网医疗在全国公共卫生健康领域发挥的作用也有目共睹。 

要发展,先招人。那么,互联网医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从行业发展倒推。目前,移动互联网医疗的招聘需求早已改变,早在2016年,这类企业普遍都处于从传统医疗向医疗互联网转型阶段,需要的人才,既要能深入了解传统医疗行业的痛点,同时掌握IT技能,能用先进技术帮助传统医院转型,顺利进入第三阶段互联网医疗的人才。 

而如今,互联网医疗项目的目标是大健康领域。大健康行业,所涉环节不少。在多年的商业化探索下,各家也有了自己盈利的秘诀。从何处盈利,就是平台的基因和属性。 

从落地场景看,无论是保险、健康管理、还是电商,互联网医疗项目需要的是更复合型的人才

总体而言,互联网医疗需要的人才就是能“跨界融合”,一是要跨IT/科技;二是能跨健康服务;三是要跨医疗服务;四要跨医疗制药。

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人才来源和去向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本领域的企业,也有其他领域公司。

2018年,脉脉数据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来自好大夫、丁香园、百度的人才跳槽去了春雨医生,而春雨医生的人则跳槽去了作业帮、滴滴等;再如来自携程、美团、爱奇艺的人跳槽到平安好医生,而平安好医生的离职员工选择了美团、阿里巴巴和阿里云;网易、百度、阿里巴巴的离职员工选择了丁香园,但从丁香园吧离开的员工则到了网易、58到家、阿里云和小米

这一特点侧面反映了领域仍处于发展阶段,人才来源多元。

到了2020年,包括保险领域的人才也开始走入互联网医疗。都在说明,互联网医疗行业正在崛起,强大的薪资体系正在吸引传统金融等行业的人才,开启新一轮迁徙。 

2015年时,在“互联网+”的席卷下一些企业甚至会不择手段提高用人成本去挖人才,在深圳一些互联网医疗企业,每年员工的离职率达到40%,甚至有的高达50%。相关人才,跳槽一次工资翻倍,高薪酬是人员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今类似事态加剧,具备跨界能力的优质人才,得到了业内最高的薪资。无论是字节跳动还是华为,再或者腾讯、百度,对顶尖的人才,从来不惜重金。

编辑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 “良医财经” ,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液体印钞机:瓶装水的新王和旧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