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港股搞钱吗?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6-02

公募紧急增配港股研究员,私募大佬高喊一声太便宜了,随后愤而买入,券商连夜开会,主题干脆直接:跨过香江去,夺取定价权。

几个月前,国内投资机构正紧锣密鼓的筹划南下搞钱,几个月后,这事竟然成了股票圈里的段子。

有人问道:内地资金夺取港股定价权了吗?

答:拿下了。

再问:何以见得?

答:港股也学着A股天天跌了。

到底了吗?

年后至今,港股和A股均经历了一轮腥风血雨的杀跌,恒生指数年内一度回落超10%,恒生科技指数更是下滑超30%。

对于回调,外界普遍认为是美债收益率飙升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是一个联动的整体,美债收益率快速提升带来名义无风险利率上行,造成高估值品种承压。

但这或许并不是此轮国内资本市场下跌的根本原因,看下方4张图(自上往下依次为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恒生指数、上证指数):

去港股搞钱吗?

去港股搞钱吗?

去港股搞钱吗?

去港股搞钱吗?

▲图源:同花顺iFinD

过去一段时间,道琼斯指数单边上升,屡创新高,纳斯达克指数快速杀跌后也一度与美债脱敏,在四月份走出V型反弹,而港股和A股则不断探底和调整。

对比来看,国内资本市场的表现与美股并不一致,由此可以判定其下跌有自身的特殊原因,而最大的推手是流动性的收缩。

人们可以为资产价格上涨找到各种理由,但最终还是要由资金推动,有了钱,一切好说。去年美联储宣布无底线量化宽松,美股直接无视美国一塌糊涂的经济状况,屡创新高,这足以说明问题。

还记得去年底高层会议对今年货币政策的定调吗?没错,不急转弯。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转得挺快。

去港股搞钱吗?

疫情不期而至,为了托底经济,央行在去年开闸放水,将广义货币(M2)的同比增速最高推到11%。资金溢出,造就了去年A股的大行情,股票型公募基金的平均收益达到了50%以上。

而今年一季度以来,央行将M2的同比增速快速拉回到8%的水平,流动性收缩的背景下,前期被炒高的各种“茅股”出现了杀估值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而港股市场的下跌也有其自身特殊的原因。

首先,阿里、腾讯、美团等互联网巨头因遭遇反垄断调查风波而快速下杀。年内,腾讯和阿里均一度回撤20%以上,美团更是曾跌超40%,这些大盘股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指数。

其次,上调印花税也成了港股市场上的一个短期大利空,由此引发资金出逃。

近期港股市场企稳,往前看,行情见底了吗?

不好说,但向上的概率大于向下的概率。

外围市场方面,美债收益率的上冲动能已经明显衰减,换个角度思考,美债收益率的快速飙升意味着庞大的美国债务成本在增加,而这是美国政府不希望看到的。

此外,美联储虽然在观望,但并非无能为力,它手里工具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扭曲操作、收益率曲线控制等),有足够的能力控制局面和解决问题。

对于货币政策,美联储此前重申在2023年之前不会加息,就业是核心考量因素。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四月份的非农就业人口只增加了26.6万,与预期的100万相差甚远,这意味长期虽不可预测,但美联储确实在短期内基本不会加息。

上文提到国内流动性是此次回调的核心,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货币收紧已经到位,看下图:

去港股搞钱吗?

把时间拉长,2012年,国内开始着手进行经济去杠杆,降低货币增速。央行数据显示,M2同比增速从2013年的16%硬生生的拉低到2018年的8%。2015年曾出现短暂的快速回升与回落,间接造成了当年股市的暴涨与暴跌。

2018年和2019年,货币增速连续两年走平,底部确认为8%左右,背后的含义是:5%的实际GDP增长加上3%的可容忍通胀水平,一切都在计划之中。而股市也在2018年见底,随后反弹。中国股市在长周期维度上的秘密似乎都藏在了上面这张图里,而此刻,M2增速再次回到8%的底部水平。尽管由过去推测未来在逻辑上并不严谨,但以史为鉴始终是投资研究的一条核心思路。沿循以上逻辑,结论也就不言而喻了。

谁在恐惧,谁在贪婪?

之所以谈内地的流动性,是因为内地资金对港股市场愈发重要,看下图:

去港股搞钱吗?

数据显示,2月11日,A股处于春节休市,而港股正常交易,期间港交所主板日均成交量直接从此前的超2000亿港元下降至最低的920亿港元;5月3日-5日,A股休市,在此期间,港股主板的日均成交量直接从前几日的近1500亿港元降至最低的900亿港元。内地机构宣称要夺取港股定价权并非空穴来风。

2021年1月,南向资金单月净买入达到3100亿港元,创下历史记录,随后在2月和3月连续净流出。但到了4月份,内地资金又开始悄悄布局了,单月累计净买入达到432.8亿港元。

去港股搞钱吗?

▲图片来源:中信证券

相较于内地资金的“贪婪”,外资却一如既往的“恐惧”。

去港股搞钱吗?

▲图片来源:中信证券

目前港交所市场主要有三类资金:港资、外资和南向资金。中信证券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以来,外资呈现持续净流出态势,前四个月已经累计流出了超2580亿港元,而这些筹码大多被南向资金和港资接走。

尽管港股市场上的外资机构依然占据大头(持仓市值占比在40%以上),但行情的涨跌与风格主要是由边际资金所决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内地资金对港股市场越来越重要。

钱往哪里去

亦如当初北向资金对A股的影响,南向资金的偏好将会成为港股走势的一个风向标,研究其布局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整个四月的操作上来看,南向资金的风险偏好明显提升。具有科技属性的“新经济公司”依然是最爱,计算机、电子元器件、医药等板块的资金净流入排名靠前。除此之外,受到新疆棉花事件的影响,国产服装品牌也获得了资金的支持。

▲图片来源:中信证券

反垄断的大火不断蔓延,恐成为贯穿今年全年的主题,在靴子没有完全落地前,短期风险难以消散,相关公司的股票想要快速触底反弹也并非易事。

在外界普遍认为已经翻篇的时候,蚂蚁金服被再次约谈,美团也遭遇反垄断调查,头部互联网大厂的股价再度萎靡。

相较于外资大幅卖出中资科技股,南向资金却逆势买入腾讯、阿里等公司。

事实上,内地资金南下布局的思路始终如一,就是买在A股买不到的核心资产。

如果说白酒是A股独有的核心资产,那么于内地投资者来说,头部互联网大厂就是港股的核心资产,具有稀缺性。本着价值投资理念,短期的不确定性赶不走那些坚信企业有着光明未来的人,甚至这是一次抄底的机会。此时,贪婪优于恐惧。

如果说买入中资科技股瞄准的是长线机会,那么短期搏反弹则应关注香港本地公司,特别是香港本地的商业和零售股,底层逻辑就是经济的复苏。

今年第一季度,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同比上升7.8%,港交所净利润也创季度新高,当季净利润为38.4亿港元,同比上升70%,环比上升31%。

但受到疫情袭扰,首季私人消费开支同比上升仅为1.6%。随着疫苗的接种,人口较少的香港有望快速实现全员免疫,积压的消费需求势必将会得到释放,这是之后的一个重要看点。

从全局的角度,资金在年初疯狂涌入港交所的根本原因是看到了估值洼地的属性,而这一前提依然成立,短期的回调并不意味着投资逻辑被证伪。

总揽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目前恒生指数的市盈率(TTM)只有约13倍,相比之下,万得全A和日经225指数的市盈率(TTM)在20倍左右,道琼斯指数和纳斯达克综指分别约为28倍和43倍。

相对于A股,AH股溢价指数仍然高达136左右,尽管两地股价短期内难以拉平,但随着资金流动愈发便捷和畅通,叠加内地资金权重的提升,在长期内走向收敛乃是一种必然,港股的性价比优势依然很大。

目前流动性的异常充裕,极有可能预示着港股行情愈发明亮。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市值观察”,贝壳投研经授权发布。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苹果大面积滞销掉价,果商边卖边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