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的“AB”面:公益or利益?

贝壳号 | 发布于2022-08-02

编辑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市值观察”,飞鲸投研经授发布 。

“华大从来都没自称企业,从华大诞生的那一天,就是个公益机构”。围绕于此,华大向来不缺乏争议。

近期,饶毅质疑事件再次将华大基因推到了风口浪尖。但除了尹烨“感谢指教”的礼节性回复外,华大选择了不予评论。

01 争议中的华大

时间拉回到1999年9月,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五次会议在伦敦召开,杨焕明和汪建在没有得到政府授权的情况下,就宣布代表中国承接该计划1%的测序任务。

如此胆大行为可谓“前无古人”。出乎意料的是,这却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以及随之而来的5000万项目经费,华大基因由此诞生。

在此之后,华大又相继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炎黄计划”、“大熊猫基因组”等项目,奠定了中国基因学界地位。

2003年SARS来袭,病毒破译成为最紧要工作。就在防治非典小组会议人员焦头烂额之际,“只要华大拿到病毒样本,几个小时就可以解构病毒”。汪健的发言顿时语惊四座。

事实证明,汪健并没有吹牛,华大只用了3天时间,就破译出了SARS病毒基因组序列;耗时96小时,就研发出了检测试剂盒,并将生产的30万份全部捐给国家。

无独有偶。2020年新冠疫情拉响警报之际,汪建立刻意识到这种病毒传染的危害性,并当即决定成立应急指挥部,在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公布的三天后就研发出了试剂盒,一周后被国家药监局紧急审批通过。

华大真正的转变要从2010年开始。在从Illumina购买了128台新一代测序仪后,在测序领域下游建立了优势。2013年通过对CG的收购,逐步实现了基因测序的自主可控,测序价格也得以显著下降。

但纵观华大发展史,质疑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对于董事长汪建,有人称其为实干家,有人则认为言过于实,“投机取巧”。

首先不得不提的,还是此次“炮轰”尹烨的饶毅。同样是科普网红,饶毅与华大的“论战”由来已久。

对于1%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序任务,饶毅认为,“用冒领的1%做大旗,才能有资源招兵买马,有‘绑架’国家的嫌疑”。

在华大是否掌控核心技术这点上也争议颇多。由于此前采取传统工业生产模式,被称为“基因界的富士康”。饶毅则认为华大是靠“国外仪器试剂、政府补贴和国内廉价劳动力”发展壮大。

“打假狂人”方舟子曾在参观华大后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基因测定工作基本都是通过仪器进行,关键是要有钱买机器,不宜夸大测序的学术成就。”

2010年底,华大宣布自身有2项成果入选了《科学》杂志的“2010年十大科学突破”中,但这一说法遭到网友质疑。有网友专门列举了这2大突破的文献目录,其中并无华大。最终华大不得不承认是“自己理解有误”。

2018年是华大舆论事件的高峰年。涉嫌圈地行贿、过度营销导致的儿童先天生理缺陷,以及“数据泄露门”,一时间华大陷入舆论漩涡。

2020年对武汉疫情“救火行动”,尽管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却被质疑“表演和作秀”、“充满商业气息”。

面对质疑,董事长汪建的言论也饱受争议。“现在我们面临很大争议,是因为我们观念太超前,与大家格格不入”。并将舆情风险写入公司的重大风险提示中。

除了社会舆情,华大还要面临业绩增长压力。当前疫情对业绩的推动效应已经减弱,寻找新的增长点就成为摆在华大面前的一道难题。

02 愿景和现实的距离

2017年7月,华大基因上市,顶着“生物界腾讯”名号,连拉19个涨停,股价最高超过260元,成为彼时仅次于茅台的第二高价股,一时风光无限。

就在上市敲钟当天,汪建还为自己立了一个120岁的墓碑。有趣的是,2018年汪健曾表示,公司所有员工都必须活到100岁,并提出员工的孩子出生不许有缺陷,否则就是华大的“耻辱”。

在汪健的未来蓝图里,“万物生长不靠太阳,立体农业不靠土壤,掌控生老病死不是梦想”、“孩子出生了,不再有地中海贫血;中国的聋哑学校,将关掉95%。”

理想总是要有的,现实却很骨感。尽管华大目前占据国内超过30%的市场份额,但从研发费用看,2021年华大的4.87亿人民币与国际巨头Illumina的11.9亿美元相比,差距高下立判。

同时汪建还定下了“科研、科技、医学、人人”四大战略目标,并提出“医学服务能到一千亿,人人服务能到一万亿”。从目前业绩来看,后两大目标无疑是在“画大饼”。

2020年是华大的“大年”,营收净利爆发式增长,市值也登上了千亿大关。但好景不长,2021年便进入了下滑通道,净利润同比下降30.1%。股价也从最高近200元下跌至60元附近,跌幅高达70%。

纵观华大财报,与疫情因素关系甚大。其中医学检测、感染防控业务增长较快。尤其是前者,2019-2020年营收从5.71亿增长至55.62亿,增长接近10倍。

但曾经的主营业务生育健康板块,近年来却不增反降。从2018年的13.76亿下降至2021年的11.92亿。

随着疫情的好转,检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院等B端市场扩展难度加大,华大的增长空间遇到天花板。全球“火眼”实验室数量扩张速度也在放缓,由2020年底的超80个扩大至近100个,年内仅增加不到20家。

同时在北上疫情严重的上半年,华大发布了预亏的半年报,预计净利润仍将下降-46.59%至-33.7%。可见疫情对业绩的催化作用越来越小。

虽然营收下降,但华大的销售费用还在不断增多。2018年销售费用是研发支出的1.98倍,而到2021年已经增长到2.54倍。不断扩大的销售/研发比例也是外界质疑的重要一点。从目前状况看,回到2020年营收巅峰状态的难度很大。

华大的“AB”面:公益or利益?

数据来源:华大财报

所以,尹烨做网红的背后,与华大营收增长乏力,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密不可分。当前华大都是清一色的B端业务,网红带货开拓C端市场不失为一个优选项。

短期面临增长困境,但华大能做的,还有很多。

比如在基因测序领域。今年6月,美国食药监局(FDA)和国土安全部曝光了美国基因测序公司illumina多款设备存在高危漏洞的安全问题。不仅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甚至仪器还可能被远程操控,影响最终测试结果。对于这家全球市占率超70%的国际巨头来说,如此巨大安全隐患也是对人类的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

“饶毅炮轰尹烨”慢慢平息,回看华大发展愿景,随着商业活动一次次被质疑,彼时初心还能走多远仍是未知数。

对于华大的未来,与其把主要精力放在营销和推广益生菌上,倒不如加大研发,集中资源做好测序仪,成为真正的“基因界华为”,这才是应对舆论压力的唯一路径。

距离这一目标,华大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三农短视频的红与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