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资本:第一笔投资赚了60亿,tob下一波红利是什么?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4-27

未来十年,最大的红利在企业服务赛道。

从近期发布的中国创业趋势报告来看,企业服务基本上都是最近几年来投资数量最多,投资金额最大的赛道。

尤其是在近几年,阿里、腾讯、百度、京东这些巨头都把企业服务作为未来10年甚至更更长时期的战略重点。

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中国正在大力进行产业升级。而企业服务就是产业互联网落地的重要的支撑。

一边是产业升级的巨大机会,一边是残酷的市场竞争。新锐企业、巨头企业纷纷入局,未来中国企业服务市场将怎样发展?

中国企业服务下一波红利将会出现在哪里?

4月25日晚,华山资本创始合伙人王志伟做客「科创最前线」直播间,为观众解读,一个在全球专注投资深科技十余年的机构,如何看待企业服务行业的过去与未来。

拥有20年中国和北美金融、投资及企业运营经验的王志伟,在投资期间非常聚焦,长期关注全球市场的企业服务行业发展。

而他带领的华山资本,也是在投资机构中「闷声发大财」的代表。他们的首笔投资回报就超过了100倍,超过60亿元人民币。

在此次的直播中,王志伟与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全球化企业服务的发展方向,以及他心目中的中国企业服务行业的下一波红利到底会出现在哪里。

01

首笔投资回报60亿,华山的狙击策略

科创最前线:

华山资本是2010年创立的,到今天有11年历史,管理5只美元基金,但投资的企业数量不多,到现在也只有不到40家,华山资本的投资策略是怎样的?

华山资本创始投资人王志伟: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我们的投资策略的话,第一个就是「聚焦」,我们10多年来一直是专注投资硬科技行业。

第二个关键词是「全球视角」。华山资本可能是国内不多的,能够系统化地在国外也投资很多优秀高科技项目的一支基金,当然我们同时也在国内做了很深的布局。

第三个关键词是「精准」。我们采取了一个狙击手的精准打法,给每个企业尽心尽力做了很多赋能的工作,或者说叫投后增值服务。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专业」。科技行业的投资门槛确实偏高,既需要懂产业技术,也需要懂企业运营规律。

华山资本的团队,尤其是两位主要的创始合伙人杨镭总跟陈大同总都是成功的连续创业家,他们资深的创业和企业运营的背景也为我们团队能够投出这么好的成绩打下了基础,或者说起到了很好的企业文化引导作用。

这种策略,让我们获得了比较可观的回报。我们在国内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已经成为了中国半导体的领军企业,取得了超过100倍,超过60亿人民币的回报,还是非常丰厚的。

科创最前线:

华山资本是国内比较早去做全球科技化投资的基金之一,是什么样的基因使华山资本从一开始就走上这样一条路?

华山资本创始合伙人王志伟:华山资本从创始第一天的投资布局就是全球化的布局,这里面应该是既有外因,也有内因,还有历史的原因。

在外因上,我们的投资人既包括咱们国家自己的主权基金,也包括欧洲和北美的主权基金和金融机构。

我们的投资人也是希望我们能够进行全球化布局,这样能够充分的利用他们和我们自己的资源。

在内因上,首先,我们的创始团队实际上是非常国际化的,像我们的创始合伙人之一杨镭总曾在海外创立过一系列成功的企业,并且成功退出,回国以后也曾带领掌上灵通在纳斯达克上市。

我们的另一位创始人陈大同总当年在美国联合创立了豪威科技,这家企业现在已经合并到中国的上市企业韦尔,成为了一个近2000亿市值的全球行业领军的顶级企业。在成功创立豪威科技之后,陈大同总回到国内创立了展讯通信,也是国内做基站芯片的领军企业。

这么一系列国内外成功的创业经历,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无论是在国内外的商务环境、投资人脉、科技发展资源和脉络把握上,都是少见的有两栖能力的团队。

其次,是基于我们对科技行业的认识,科技行业是一个全球开放系统,科技企业对比其他更加to c的或者是模式创新为主的企业,是全球化属性更强、本土属性更弱的。

科技行业无论从它的技术、人才、供应链等方面都是全球流动的开放市场,我们既然聚焦在科技行业,也就要秉持着全球视角来进行投资布局。

10年这么发展下来,我们已经打造了比较成熟的全球化运营平台,无论是投资国内的项目,还是海外的项目,从案源挖掘到项目评估到投后赋能,都是运用我们的全球化平台、全球化团队来一起完成,目前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我们也会沿着这个方向一直走下去。

02

中美企业服务行业的十年观察

科创最前线:

在您的观察当中,中国的企业服务市场的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现在又是什么样的格局?

华山资本创始合伙人王志伟:中国的企业服务这个赛道按我个人粗线条地划分,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SaaS模式为基础的企业服务,这种模式在美国发展得如火如荼,涌现了一系列超级独角兽企业,包括刚才提到的云智慧的对标企业Service Now,现在在美国资本市场已经是千亿美金的超级独角兽。那么在中国,其实几年前已经出现了很多这种SaaS模式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了美国的行业发展状态。

但在我们的观察中,中国的市场状况和客户特点,实际上导致了这些企业一定的水土不服,SaaS这种模式照搬到中国并不一定特别合适。很多企业就逐渐的在做一些转型和创新,比如以客户为中心,先用项目制的方式获得订单,再逐步的的把自己的产品标准化和模块化,植入到客户的IT系统中。这就来到了我们自己定义的企业服务的第二个阶段。像云智慧就是其中我们很欣赏的一个企业。

科创最前线:

您认为中国跟美国的企业服务行业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又产生了哪些差异化的投资机会?

华山资本创始合伙人王志伟:这个问题很好,要展开讲会比较深,我就提纲携地讲几个点。

第一点,企业服务这一块,整体来看中国的发展对比美国来讲处于学习阶段或者说追赶阶段,整个用户市场的环境没有美国成熟,包括刚才讲到的美国的SaaS发展的非常好,到中国这边可能就要因地制宜做一些扭着身段、更接地气的服务,适应一个中国本土特色,这是两边业态发展阶段的差异导致的。

第二点,我们也观察到美国的企业用户的IT技术实力更强一些,也更成熟一些。

比如当美国有一个企业服务公司做出了良好的技术和产品,客户如果认可很快就可以导入去使用。但在中国这边很多企业看上你的产品,但它本身的IT团队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吸纳,它会更希望你提供一些定制化的或者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这其实对中国的企业服务的公司来讲,其实要求是更高的,要求企业无论在商务模式创新,还是团队的跟客户打交道、帮客户解决问题上,都要有更加综合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单纯追求技术过关、产品好就可以。这也是两边一个比较大的不同。

这当然会带来差异化的投资机会,特别是华山资本作为一个全球化运营的投资基金,我们有着独特的优势。

举例来说,在IT系统智能运维的赛道,我们研究跟踪了美国的企业Service Now,所以当我们看到中国有这样的技术发展起来的时候我们是很欣喜的。

我们看到了美国在发生什么,也看到了这样的趋势在中国将会怎么演变,这为我们选择项目、评估项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03

企业服务市场的下一波红利

科创最前线:

中国企业服务行业的下一波红利将会在哪里出现?哪几个方向最有可能出现下一个巨头?

华山资本创始合伙人王志伟:从投资人的角度,有时候我们在复盘所投资项目或者做自我检讨的时候,其实并不太愿意用「红利」这个词,可能我们更愿意顺势而为。对于企业服务行业,我觉得接下来的发展应该是顺应这么几个大主题。

一个是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这是个大趋势。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IT的成分肯定会占比越来越大。

其次是国产替代。尤其出于信息安全的国家战略思考的大维度下,这是一个大的趋势,也是一个大的机会。

更具体地说,像云智慧所在的赛道叫智能IT运维,以及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新技术的涌现也是很大的机会。包括我们在美国已经布局的Couchbase顺利的话今年应该能上市,它在非结构化数据库技术上非常领先,也就是说大数据除了数据量在增大以外,数据的结构和底层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这也是潜在的大机会。

另外在海外有个词叫SDX,翻译过来叫Software Defined Everything,意思是用软件来定义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存储等等。云智慧本身也是一家软件企业,软件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个也是值得重点关注的。

科创最前线:

BAT这样的巨头把企业服务作为重点业务来布局,中国企业服务的创业者该如何去面对来自巨头的竞争?资本还会去投资巨头在场的行业吗?

华山资本创始合伙人王志伟:在中国大家可能对BAT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有一些既定印象,觉得他们一定程度上对新兴企业是不是起到了制约作用。

我觉得从企业在商业商的角度出发,用各种手段来谋求自己的发展和建立自己的护城河,这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一个创业企业,以一己之力来说,可以更多的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的特点,而不是做人云亦云、门槛较低、替代性很高的工作。

BAT这些巨头很强,但也总会为新兴企业留下一些空间,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找到这种差异化的优势、在自己最有优势的地方去放大。

举个例子来说,云智慧实际上也面临这样的竞争,BAT已经有那么多大数据,它仍然能够从中杀出一条血路。我们觉得还是有机会的,只是确实需要大家来开动脑筋。

至于资本还会不会投资,这不是个一刀切的答案,要case by case地去看。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我们投资的很多行业,人家说已经有几个大个子了,甚至都已经上市了,你们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去投?

我们觉得一定是差异化,或者是它找到了一些能够局部创新、谋求自己根据地的打法,并且团队具备未来能够横向拓展成为一个平台化企业的特点。

所以总体来说,已经有巨头进入的行业并不代表资本就不会关注,这里面依然有机会,还是要看具体情况。

其实中国的整体科技行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不认为这里面有巨头踩到那了,大家就不能再动了,或者是巨头踩的方向就一定是最好的方向,其他方向就不值得去考虑了,我们并不是这样的一个观点。

本文转载至投资人说公众号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20万元充到别人加油卡账户?中石化回应:将报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