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先至的睿心医疗,能够借助软硬一体化实现赛道超车吗?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4-23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高达2.9亿,农村、城市心血管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率分别为45.50%、43.16%,这意味着全国每5例死亡人数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最近几年心血管相关业务正在一路走高,比如二尖瓣膜介入治疗领域在2020年到2021年间已经吸金超20亿元,未来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元。巨大的需求也为影像识别留下了巨大的市场,冠脉CTA和CT-FFR成为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深潜atom先前报道过的数坤科技和科亚医疗都是这一赛道的选手。2021年4月16日,大赛道内的另外一个选手深圳睿心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睿心医疗”)的产品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复。

与其他医疗人工智能不同,在关注软件的同时,睿心医疗同样对硬件情有独钟,软硬结合的方式让其更具想象力,但是也因此注定发展更加艰难。

01医疗人工智能还有机会吗?睿心医疗的后发先至

自从2018年,国务院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后,医疗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之一备受关注。那个时候,市场上一直都有一个声音,现在做医疗人工智能还有机会吗?进入2020年后,随着疫情和CFDA三类医疗器械证书的出现,医疗人工智能再次进入了资本的暴风眼。也有很多投资机构询问过我们,医疗人工智能还有机会吗?

在给出我们认为的答案之前,我们先看一个例子。2021年4月16日,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睿心医疗的创新产品“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注册申请获批。

后发先至的睿心医疗,能够借助软硬一体化实现赛道超车吗?

△睿心医疗产品

在经历了证书频发的2020年后,今天的我们对于医疗人工智能的证书已经开始麻木,已经没有了当时的那种兴奋。但是,我们回顾睿心医疗的成立时间——2017年12月4日,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这个时候,药监局已经基本全面开启了医疗人工智能的审批工作,行业里面的友商的产品都已经具备了相对应的水准。

然而,睿心医疗在成立三年多的时间里,不但研发出了可落地应用的产品,并且还获得了药监局的认可,甚至完成了330例前瞻性临床试验。在过去,CT-FFR的临床试验往往局限于回顾性试验,仅有的前瞻性试验所入组的患者数量也极为有限,所以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无疑是FFR领域的重大突破。据悉,睿心医疗的产品实现了近200家医院的日常试用,并且还开展了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前沿研究。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匮乏,是我国医疗的现状,但这也是针对我国十几亿的居民和几十亿次的就诊需求。现实中,全国三级医院一共2500余家,据不完统计,三级医院2501家,其中三甲医院1479家,三乙医院603家,三级未定医院419家。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能有几家固定合作的医院,就可以快速发展崛起。此外,医疗科室和环节众多,每个科室和环节的需求并不相同,因此可以衍生大量的需求。数千家医院与数十个科室的排列组合,可以产生的需求十分巨大。

比如,2017年,Airdoc的产品登上了微软Build开发者大会,这让腾讯觅影看到了眼底的巨大价值,因此与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快速达成了合作,然而这家医院与Airdoc也有合作。只是作为一家医院,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与双方的合作方向不相同罢了,直接证明了市场需求。

所以,现阶段医疗人工智能还有机会吗?市面上的企业就那么多,但是需求那么大,在深潜atom看来,错开红海市场仍然有海量的机会。睿心医疗不就是错开了前几年竞争激烈的眼底、肺结节等领域,才能够后来居上的吗。

当然,获得证书只是睿心医疗前进的一小步。虽然具备了商业化的能力,但是如何将商业化起量和扩大规模,才是更艰巨的挑战。此外,如何通过影像科进入到临床科室,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作为后来者也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已经有前辈为其探索出了宝贵的经验。

02是资本攒的局 还是大爱无疆

在产品落地之前,创始人是企业宣传最好的话题,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网络上睿心医疗三个创始人介绍会高于产品的介绍的原因,同样也能够看到睿心医疗的初心。

睿心医疗的三位创始人郑凌霄、兰宏志和马骏都是在美国名校取得博士学位并在相关领域耕耘多年的专家。因为认定未来十几年内,心脑血管疾病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压力将会非常巨大,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三维创始人都携全家海归深圳,全力以赴打造中国自己的心脑血管疾病智能诊断平台。睿心医疗希望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准确度去助力心脑血管疾病的筛查与治疗,以提升诊断效率并降低患者负担。

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给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带来极大的压力。仅仅从治疗供给端提供充足的资源并不可行,需要将治疗的关口前移到预防阶段,从源头上控制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病人数。这意味着需要更早期、更精准的医疗检测和服务。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爆火,冠脉CTA和CT-FFR成为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数坤科技、科亚医疗和睿心医疗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2020年,基于有创冠脉造影的FFR计算技术被北京市卫健委批复纳入医疗服务收费项目(按例收费3800元/次),也正在进行拿证后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和验证。这让资本市场对于睿心医疗信心更加充足,刚刚进入2021年就完成了3亿人民币的融资,并且收获了铁杆粉丝经纬中国

后发先至的睿心医疗,能够借助软硬一体化实现赛道超车吗?

△睿心医疗融资史

有了证书、收费目录和资本的加持,相比较其他领域,睿心医疗接下来的发展路径或许更顺畅一些。之前我们在分析怪兽充电时发现,在怪兽充电的资本的盛筵中,蔡光渊的角色和功能更接近一个攒局者。而睿心医疗成立仅仅三年,其创始人郑凌霄股份已经少于腾讯,仅有18.67%。接下来的发展中,还没有造血能力的睿心医疗必定会依赖于资本市场,郑凌霄持有的股份将会持续减少,如果再过几轮融资,郑凌霄是否会像蔡光渊一样呢?

后发先至的睿心医疗,能够借助软硬一体化实现赛道超车吗?

△睿心医疗股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中国已进行的FFRct手术数量占CTA手术总量的比例计算,预计CT-FFR于2021年的普及率将达到0.4%。用于中国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深度学习CT-FFR产品规模将达到人民币8950万元。然而,目前FFRct也有明显的弊端,比如并非检测金标准,价格昂贵导致鲜有人愿意尝试,这一块的市场发展依然有待验证。特别是目前,以科研合作为主的睿心医疗,商业化依然存在困境。

大部分资本的核心还是为了盈利,往往会裹挟着创业者做一些对于企业长远发展不利的行为。比如,因为意见分歧,新浪才刚刚上市时,其创始人王志东就被董事会解除职权。也许三个创始人的股份合并在一起,依然有优势,但是这种近乎平分式的股权分配方式,其实一直是创业的大忌。又或许,因为理想和情怀,大爱无疆,为了医疗的发展,三个人可以长久合作下去。

03布局可穿戴智能硬件,心血管实时监控

睿心智能医疗是一家实时监测设备研发商,基于人工智能、模拟仿真、云计算的智能医学平台,通过可穿戴人体心血管实时监测设备,实现对突发恶性心脏病、脑梗的早期预警与抢救,遏制心源性猝死;为用户提供评估病情以及指导治疗方案等服务;并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北京阜外医院、上海中山医院等各大研究单位达成合作意向。

在企查查上,关于睿心医疗的介绍是这样的。关于软件方面,睿心医疗展示的已经很多。但是穿戴人体心血管实时监测设备,目前市面上还未能看到。有读者向深潜atom表示,曾经在线下展会看到过相关的硬件,但是该硬件更大的可能似乎还在研发当中,还没有临床应用。

6个肢体导联和6个胸导联组成的12导联心电图监测设备,在医院里常见并且实用,如何让患者离开医院后能够持续监测心脏是一个挑战。如何收集不同部位的电压差也是大家在解决的一个事情,因此最早一批的穿戴式心电电极背心解决了这一问题,足够大的背心可以放置更多的传感器;之后便携式心电图仪出现,可以更好的完成居家监测;再之后,甚至智能手表也推出了这一功能,但是因为单导联的方式效果必定会弱一些。

后发先至的睿心医疗,能够借助软硬一体化实现赛道超车吗?

△穿戴式心电电极背心

相比较医疗人工智能的软件收费,硬件更容易产生商业模式,也能够产生更大的收益。而且地处深圳,睿心医疗有着有巨大的先天优势。问题在于,硬件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也拖垮了很多企业。抛开这一因素,产品研发、审批到销售需要很长的流程,会给睿心医疗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

想做消费端的医疗企业很多,我们之前也分析过医疗企业做消费市场的困难,在完全不同的基因下,很难做到兼顾。同时,根据深潜atom调研,曾经有医疗人工智能企业尝试TO B TO C的模式,但是结果同样不是很理想。

最难的问题还是在于器械等级的划分,三类医疗器械属于风险等级最高的,而基于人工智能产品监控设备大概率会被划分成三类医疗器械,如果是这样产品只能在医疗机构进行销售,不能在市面上流通,会大大提高消费门槛。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软件之外,研发实时监控的智能硬件,可以让睿心医疗区别于其他创业公司,但是需要投入的资金、精力和时间将会更多。在这个过程中,睿心医疗要么被拖垮,要么为友商拼出一条新的出路。到底是成为先驱,还是成为炮灰,只能留给时间。

本文转载至深潜atom公众号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募资近半“补血”的环保企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