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生长激素市场的两座大山:监管+内卷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8-09

编辑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 “氨基财经”,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

一篇文章,让生长激素市场风声鹤唳。

8月4日,新华社发布《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指出:近年来兴起的“增高针”,就是注射生长激素,存在滥用现象。

的确,由于推广“增高针”能获取暴利,一些医药代表用高额回扣来引诱儿科医生滥开处方。

一些生长激素药厂邀请儿科医生参加培训,而所谓的培训就是让医生给孩子多开生长激素,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成。

“带金销售”,这其实是医药行业的通病,但焦虑的中国父母顾不上这么多。每个矮个儿的孩子背后都有焦灼的一家人,而生长激素给他们带来希望。

正是焦虑的家长们,撑起了一个近百亿的生长激素市场和一家“东北茅台”——长春高新(SZ:000661)。

2020年,长春高新子公司金赛药业收入58.03亿元,其中90%以上都来自生长激素相关产品。

但是,家长不必要的身高焦虑,容易正在被非正规医疗机构利用并放大。当下,官媒点评这一现象的深层含义,不言而喻。受该消息影响,长春高新股价跌停,安科生物跌幅10.52%。

对生长激素行业来说,“监管”虽迟但到。毕竟,规范生长激素使用也的确迫在眉睫。

实际上,即便没有监管,生长激素行业“躺赚”的日子也已经渐行渐远,因为入局者越来越多,行业日渐内卷:不仅水针市场玩家较多,就连尚未爆发的长效市场布局者都已经不少。

就当下而言,“内卷+监管”俨然成了百亿生长激素市场难以逾越的两座大山。

/ 01 /进击的“长高针”

中国家长,大概是世界上最拼的一个群体。除了要关心房价、孩子学习成绩外,更要操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身高问题。

难怪有人说,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为了孩子的身高问题,家长们可谓是操碎了心。有数据显示,国内3%的儿童患有矮小症。甚至在有些家长看来,男孩身高没有一米八,都算是三级残废了。

有需求,就有供给。你可能不知道,正如医美整形市场一样,“增高”市场也在磅礴发展。其中最受追捧的产品,莫过于生长激素。

俗称“长高针”的生长激素,由人脑垂体前叶分泌,对人体各种组织,尤其是蛋白质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刺激骨关节软骨和骨骺软骨生长,从而达到增高的功能。

若儿童体内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导致生长迟缓,身材矮小。缺什么补什么,这一点,早已牢牢印在中国家长的脑海中。这也直接促成了国内生长激素市场的爆炸式增长。

生长激素售价并不低。根据草根调研,粉针剂型人均年费用约2万元,水针剂型人均费用约5.5万元,长效剂型人均年费用则在15万元左右。

目前,水针剂市场最为庞大,2019年占比约为61%;其次为粉针剂,占比38%;长效占比最低,只有为1%。

一年15万的长效剂型生长激素,大部分家庭消费不起,而相比粉针剂,贵一倍的水针剂更安全、便捷,出于孩子考虑,大部分家长咬咬牙也就打了。

有人在知乎上说,自己的父亲爱喝酒,但在妹妹注射生长激素的情况下,硬是把酒戒了。不为别的,就为了能让孩子每天注射生长激素。

父母的爱如此厚重,生长激素市场规模想必小不了。

过去7年,生长激素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30.42%。2013年,国内生长激素市场约为12亿元,2019年,市场规模便已达58.89亿元。

根据西南证券估算,2020年市场规模大约是77亿元。按这架势,国内生长激素市场突破百亿,指日可待。

需求旺盛的生长激素,对药企们来说,俨然就是印钞机。一款“长高针”更是撑起“东北茅台”长春高新的业绩增长神话。

长春高新子公司金赛药业是国内最大的生长激素厂商。2019年,金赛药业市场份额达74%,安科生物和上海联合赛尔紧跟其后,但市场份额分别只有15%、8%。

根据过去几年数据,金赛药业超过90%的营收都来自生长激素。

2015年,金赛药业营收为10.62亿元,2020年已攀升至58.02亿元;一同增长的,还有净利润。2015年,金赛药业净利润4.46亿元,2020年增长至27.6亿元。

百亿生长激素市场的两座大山:监管+内卷

90%的毛利率,接近50%的净利率,“东北茅台”果然名不虚传。

/ 02 /风雨欲来的强监管?

从本质来说,国内生长激素市场的火爆,父母的焦虑是起因,医生的建议才是根本。毕竟,孩子矮了怎么办?一切都由医生说了算。

那么,医生在什么情况下,会建议孩子使用生长激素呢?大多数时候,理由只有一个,矮了。

这一点,央视曾有过报道。2012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不少儿童生长发育门诊的医生,将生长激素当作“增高神药”,开给渴望增高的青少年使用。

很多医生甚至在没有确诊孩子是否缺乏生长激素的情况下,便劝说家长给孩子打生长激素。

实际上,这很不负责任。因为,并非所有身材矮小的儿童,都适合打生长激素。

造成儿童身材矮小的原因有多种,包括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遗传等。其中,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发的矮小症,占比并不算高。

有人曾统计国内医学期刊有关儿童矮小症病因的44篇文献(1979年—2013年发表)后得出结论,大约32%的矮小症患者是由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

除此之外,生长激素对特发性矮小症也适用。这部分人群,特指不明原因矮小的患者,在国内群体中占比约为20%。

换句话说,接近一半的矮小症患者,并不需要生长激素来增高。对于非生长激素不足引起的矮小症患者来说,“长高针”不仅不能起到增高的作用,反而会带来潜在伤害。

比如,过量的外源性生长激素会导致巨人症,还有可能引发肿瘤、糖尿病、颅内高压、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副作用。

所以,国外对生长激素的应用管控颇为严格。此前,金赛药业便因为在美国违法销售生长激素,受到重罚。

国外生长激素市场规模增长较为缓慢,管控严格是重要原因之一。2003年,海外生长激素市场规模为19.39亿美元;2013年,仅增至3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只有5.02%。

2020年,诺和诺德销售额约12.38亿美元,占海外市场份额为36%。以此计算,2020年海市场规模在34.39亿美元,增速依然不高。

在国内,虽然三甲等大医院管控同样严格,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般来说,大医院医生会开处方,让患者到指定的小医院、小诊所去买药。

西南证券研报显示,2019年国内生长激素市场规模接近60亿,而国内样本医院销售额仅7.95亿元。

样本医院以主流三甲医院为主,涵盖了全国近60%的三甲医院、20%的三级医院和1.5%的二级医院。

看到这里,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内生长激素市场增长如此迅速。

当然了,换个角度来看,一个野蛮增长的市场景气度能持续多久,取决于监管层的态度。

一旦生长激素市场被监管部门重视,将意味着行业增长动力遭遇挑战。眼下,新华社发文,是否意味着这一时刻已经到来,显然是值得关注的。

/ 03 /不可避免的内卷

除监管因素外,对于生长激素行业来说,不得不关注的还有“内卷化”。

金赛药业之所以能够称霸国内生长激素市场,核心是其拥有水针剂的先发优势。

粉针注射时需要调配成溶液,繁琐且容易出现二次污染;与之相比,水针具有抗体产生率低、安全、方便等诸多优点,尽管价格略高,但也成为了万千家长的首选。

2005年之前,生长激素主要是粉针,金赛药业抓住水针替代粉针的机遇,于2005年率先推出水针产品。

从意识到水针的前景到最终研发成功,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直到2019年,第二家国产水针才获批上市。

由于长时间没有竞争对手,金赛药业可以从容地降维打击粉针市场。当然,还有一点原因是,金赛药业比外企更懂中国市场。

实际上,诺和诺德的水针已于2015年在国内上市,只不过“卖不动”。担忧合规风险,外资药企不敢大力推广其生长激素,也可以理解。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每个矮个儿的孩子背后都有焦灼的一家人,生长激素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很多时候,家长还会主动找到医生,要求开生长激素。

医生不排斥这种情况,那么谁能拿下这些医生,无疑就掌握了财富密码。不懂中国市场,只能默默退出。

曾主导国内生长激素市场的默克雪兰诺,早已被挤出了市场。2013年,默克雪莱诺宣布逐渐停止产品“思真”在中国的销售,只保证现有患者的供货。

而当前海外生长激素三巨头诺和诺德、辉瑞、礼来,在中国的销售表现同样差劲。2019年,三巨头在国内市占率最高的是诺和诺德,比重可以忽略不计。

只能说,外企不懂中国市场,将财富密码拱手让给金赛药业。不过,随着越来越多国内企业产品上市,金赛药业躺着赚钱的日子,也不多了。

就国内玩家来说,产品技术的领先优势,是金赛药业称霸市场的核心原因。但眼下,这一优势被逐渐抹平。在水针市场,国内入局者越来越多。

2019年,安科生物水针获批后,目前已上市销售;而诺和诺德也在2020年宣布,将与华润医药集团合作,共同推广生长激素水针。

除此之外,上海联合赛尔的水针,已完成临床处于申报生产阶段,中山未名海济生物的生长激素水针则处于申报临床阶段。

就目前来看,水针市场即将出现四国混战的局面。显然,金赛药业在水针市场的强者地位,会遭遇挑战。

长远来看,水针只是临时战场,长效生长激素领域才是制高点。由于传统的重组蛋白质类药物在人体血清内半衰期过短,至少需要每天注射一次,这无疑增加了患者的不便性。

虽然在该领域,金赛药业的产品已于2014年率先上市,但由于价格原因,至今未能打开市场。与此同时,国内药企纷纷跟进,金赛药业的先发优势,几乎消失殆尽。

目前,安科生物的长效生长激素已完成临床实验,进入申报阶段;除此之外,天境生物、维昇药业、特宝生物均已进入临床三期阶段。

包括优诺金生物等公司也跃跃欲试,开展早期临床。可以预见,届时在长效生长激素市场,金赛药业要面对的将是,竞争激烈程度数倍于水针的局面。

在没有市场独占期的情况下,金赛药业能否继续保持优势?谁又能成为逆袭者?这,无疑是投资者关注的问题。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第5款国产PD-1获批上市,搅局者来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