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学会赚钱的科亚医疗,拿什么征服股民的钱包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4-10

2020年,是医疗人工智能发展最重要的转捩点,几乎可以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在疫情黑天鹅和加快证书审批的双重助力下,从2019年的举步维艰、朝不保夕直接跨越到了如今的资本高潮期。

其中,拿到了国内第一个CFDA三类证书的科亚医疗是其中的代表者。2020年,科亚医疗连续获得5轮投资,而此前5年一共仅有2轮。进入2021年,科亚医疗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有机会成为“中国医学影像AI第一股”。

01

科亚医疗尽吃证书红利,

一年内完成多轮融资

根据科亚医疗的招股书,此次IPO募集的资金,30%用于核心产品深脉分数®和深脉脑卒中的推广和海外注册;35%将应用于推进深脉智能PCI、深脉血管介入机器人等新管线的研发和临床试验;15%用于扩大产品组合投资;10%用于营销活动;最后10%作为企业运营资金。

深脉分数®是目前科亚医疗的拳头产品,能够仅根据患者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图像完成冠状动脉的非侵入性生理功能评估,以准确诊断患者是否患有心肌缺血,能够帮助许多患者判断是否有创冠脉造影(ICA)测试及╱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2020年1月15日,科亚医疗深脉分数®取得了国内第一张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的人工智能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中国本土第一个获批的医疗人工智能器械。

此前,在医疗人工智能影像识别领域,科亚医疗虽然在行业内享有声誉,但是一家相对低调的企业。首张证书则让科亚医疗进入到行业的风口,科亚医疗也一改以往的低调,在2020年快速扩张,从资本市场连续获得5轮融资。

还没学会赚钱的科亚医疗,拿什么征服股民的钱包

△科亚医疗融资史

相比较其他创业公司,科亚医疗的股权显得十分与众不同。昆仑万维的创始人周亚辉是其大股东并且是联合创始人,拥有约43.21%的股份。曾在昆仑万维任职的王立伟则是公司的法人,曾任职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全球研发中心(纽约)、美国Heart Flow公司的宋麒担任总经理职责,宋麟也是科亚医疗市场活动中出镜率最高的高层之一。

相较于科亚方舟的公司名,周亚辉的自身的似乎更为人所熟知。周亚辉在湖上被称为“独角兽挖掘机”,曾投资过趣店、达达、映客、一亩田等多家独角兽企业。周亚辉亲自下场背书,医疗人工智能的持续升温再配置上CFDA和FDA证书,科亚医疗想要融资,似乎不要太容易。

在眼底和肺结节率先成立工作组,后发的科亚医疗能够率先获得CFDA认证这件事情上来看,一方面在于其重建并分析的试用范围相比较诊断更加宽松一些,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科亚医疗在科研和认证工作上的努力和付出。

合作医院与研发的投入是科亚医疗成功的基础,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科亚医疗已经与与中国728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并且在2019年和2020年在研发上分别投入3540万和1.167亿。在医疗科技领域,每个业务线的产品并不能复用,因此较高的研发投入,对一家AI医疗公司也算正常。今年1月在港交所上市的医渡科技,其2018年、2019年及2020年3月31日止财政年度,其研发开支分别为人民币1.536亿元、人民币2.576亿元及人民币2.637亿元。

在重金投入研发与合作后,科亚医疗顺利获得17项注册专利以及22项待批专利申请。这也是科亚医疗可以在2018年获得CE认证、FDA认证,并且进入CFDA认证绿色通道重要技术支撑。

还没学会赚钱的科亚医疗,拿什么征服股民的钱包

△深脉分数®

短时间内,科研依然是科亚医疗的发展重点。目前科亚医疗总共构建了4条产业线17个产品,2020年4月获得FDA认证的深脉脑卒中智能影像分析系统是科亚医疗的另外一个主打产品,并预计在2022年前后相继获得药监局批准。

02

没有商业化基础的科亚医疗,

产品虽多但存在巨大风险

在这次科亚医疗披露招股书之前,也有推想科技、Airdoc等医疗AI企业相继披露了上市进程。整个行业目前处于从科研投入过渡到商业变现的关键阶段,虽然有诸多利好因素且前景看好,但实现医疗AI产品的持续规模化盈利,还需要更多来自资本二级市场的力量推动,从院内走向院外。

科亚医疗招股书也表示,即使已经获得AI首证,未来实现更大的商品化营收,还需要在研发成本和市场推广上继续加大投入。成为行业第一股,不仅可以抢先募集更多的资金为后续发展进行充足的储备,更重要的是,一旦公司被认定为行业第一股,很容易形成习惯性标签,吸引更多资本的关注,并有利于确定行业龙头地位,优酷土豆、斗鱼虎牙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但值得注意的是,科亚医疗的招股书显示,其报告期内,2019年和2020年的合计营收不足两百万人民币。并且这些收入主要来源于和医院合作的科研服务,公司主要产品——深脉分数®还没有产生任何商业化营收。换句话说,其主要产品并没有得到市场验证是否有变现可能。作为对比,同为医疗AI企业的医渡云,2020财年的营收约为5.58亿元,是科亚医疗的近280倍。

营收较少的同时,却是过去两年科亚医疗的亏损高达4.93亿元,这也合理解释了为何会在在此时选择上市。但我们的疑虑是,上市后营收方面如果没有重大改观,科亚医疗抢下第一股之后在资本市场又有多少的想象空间呢?

虽然坐拥第一张AI三类证,又与728家医院达成合作,涵盖我国55%的三甲医院,科亚医疗的AI商业化似乎只差最后的临门一脚了,但这一步却并不好走,商业化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其可实现的市场接受程度。科亚医疗也坦承,倘若无法获得业内医生、患者或第三方付款人的足够市场认可,该公司产品的销售将受到不利影响,自2021年开始的商业化产品业务及经营业绩或无法达成。

科亚医疗的科研实力已经很强,但是招股书显示其营收能力依然十分孱弱。截至2019年及2020年12月31日,科亚医疗对五大客户的销售总额分别为90万人民币及70万人民币,分别占收入的81%及94%。同期,对最大客户的销售额分别为40万人民币及50万人民币,分别占其收入的36%及67%。此外,政府补助则成为其最大的营收方式,2019年及2020年分别获得340万及230万人民币,比起商业营收数额更高。

还没学会赚钱的科亚医疗,拿什么征服股民的钱包

△科亚医疗营收

拥有如此之多的合作医院,营收如此寒酸的一个原因可能在于高度科研化,导致其早期科亚医疗根本没有考虑过商业化。这也通过其支出上发现,在过去两年,科亚医疗的销售成本合计不足50万人民币,行业头部的公司一年仅仅在商业化上仅仅付出20万销售支出让人难以置信。毕竟在医疗领域,参加两次大型展会,支出可能就会超过20万了。

走上了上市这条路,科亚医疗也不得不将精力从科研投向商业化。过去一年时间内,科亚医疗人力规模翻倍,数字从150增至400余人,其中65%的人才来源于销售团队,可见其对于商业化的渴望。

过去一年,人员的快速扩张,科亚医疗不得不将大量资金用于员工的薪水、福利及公司权益支付,其支出额度几乎占据了科亚全年亏损的3/4。两年时间内,分别取得了5390万元及48740万元的亏损也并不让人意外,但销售人员大规模扩增,甚至2020年营收相比较2019年呈现下滑趋势,更让人对其商业化能力产生怀疑。

还没学会赚钱的科亚医疗,拿什么征服股民的钱包

△员工福利支付大幅度提升

根据灼识谘询的资料,按中国已进行的FFRct手术数量占CTA手术总量的比例计算,预计CT-FFR于2021年的普及率将达到0.4%。用于中国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深度学习FFRct产品规模将达到人民币8950万元。然而,目前FFRct也有明显的弊端,比如并非检测金标准,价格昂贵导致鲜有人尝试,这一块的市场发展依然有待验证。

脑卒中领域,科亚医疗同样处于头部。在该领域深睿和安德医智和科亚医疗一样属于技术为主的创业公司,并且纷纷获得了自己的CFDA三类证书,其中深睿医疗在不久前拿到第二张新冠影像识别产品的证书。而强联智创则是以药进入研发领域,此前其创始人有多年行业从业经验并且积累了大量资源,并且有了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为了完善自身的业务,布局人工智能。

还没学会赚钱的科亚医疗,拿什么征服股民的钱包

△脑卒中赛道主要选手

根据数据显示资料,中国2020年的410万脑卒中案例,自2020年至2025年,预计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8%,到2022年基深度学习的脑卒中诊断市场将达到4260万。在脑血管领域的几个友商则同样有自己的不同优势,科亚医疗的竞争压力依然不小,并且是离商业化更远的业务线。

从技术发展应用的历史经验来看,AI的技术门槛会越来越低,数据门槛越来越高,而积累数据的最好方式是业务,而不是技术。因为商业化不利,图灵奖得主、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的约书亚·本吉奥创立的Element AI面临可能被“贱卖”的风险。Element AI签署了一项将自己出售的合约,最终价格可能会降至1.95亿美元,而这家公司过去四年的融资金额高达 2.575 亿美元。有真正业务的公司靠AI提升效率会是未来的主流,想要通过技术来巩固市场的日子已经远去。

医疗战的竞争具有极强的排他性,一家企业进入医院的同时,基本上也就宣告了其他企业的出局,因为医院本身有自己的生态,额外的负载能力非常有限。目前市面上,也有综合实力相当且营收能力比科亚医疗更出色的企业,人工智能是医疗的未来,但是关于科亚医疗上市,则更需要冷静而理性的看待。

本文转载至深潜atom公众号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财姥爷丨芒格建仓阿里巴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