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伪创新”:创新药供给侧改革开始,大洗牌来了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7-08

编辑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投氨基财经”,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  

不夸张的说,恒瑞医药能有今天,“me too”策略功不可没。

若应用恰当,me too对大部分药企绝对是一个好策略。若把握好节奏,在原研药专利到期之前获批,me too类新药凭借性价比优势,也能成为印钞机。

对医药产业落后的国家来说,me too更是不可或缺。日本医药产业,便是通过me too完成原始积累,从而加码创新,实现逆袭。

也正因此,这一策略在此前也成为国内药企主流,引领创新药浪潮。但显而易见的是,在资本的助推下,这一策略过度泛滥了。

国内药企已经不再是me too,而是we too:PD-1、CAR-T、CD-47......没有一个靶点,能在国内避免内卷的命运。

这显然不合常理,也不可持续。

7月2日,药监局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原则》”),给了那些乐于内卷的药企,当头一棒。

《原则》传达的意思简单明了:遏制跟风立项势头,避免临床资源重复消耗。

一场自上而下的供给侧改革,开始了。

/ 01 /被玩坏的“创新药”

从新药申请数量来看,我国俨然早已成了创新药大国。

2020年,国内药审中心受理1类创新药注册申请多达1062件。这一数字,连FDA都要自愧不如。同期,FDA收到的注册申请,不过861件。

不得不说,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效果显著。放眼全球,在创新药领域,国内药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去年,中国公司处于早期的肿瘤管线占全球比重高达18%。而在2015年,这一数字还仅有6%,2005更是仅有2%。

按这增长势头,假以时日,国内药企赶超欧美巨头不是梦。

实际上,欧美药企在一些领域的存在感,已经开始下降。比如肿瘤产品领域,欧美药企管线占比逐年下滑。

2020年,美国企业占比为45%,较2015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欧洲企业占比为26%,较2015年减少了14个百分点。

国内创新药繁荣不假,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国内大部分新药,不过是简单的“复制品”罢了。

最典型的,莫过于国产PD-1。根据百奥泰3月份公告,全球154个PD-1,85个由中国企业研发或合作开发,占比达到55%。其中,大部分已经进入临床阶段。

扎堆严重的,又岂止PD-1。当前最火热的CAR-T疗法,同样是中国企业主战场。据Clinical Trials数据,全球CAR-T治疗临床试验数量超600项,其中超过50%来自中国。

就连国内患者群体不到3万人的KRAS G12C抑制剂,入局者也不再少数,目前公开专利的药企便超过20家。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任何一个当红靶点,在国内能躲过“内卷”的命运。

这不让人意外。由于审批加速等一系列政策推动的因素,国内创新药市场迎来发展良机,2016年开始,医药行业一级市场吸引了大量资本流入。

Wind数据显示,2016年—2019年,国内一级市场创新药企业融资额接近500亿元,其中2018年便超过200亿元。风口下,大部分药企争先搭上这趟创新药资本红利的快车。

产品好不好不重要,资本认不认才关键。好靶点可遇不可求,即便某款产品的产能过剩到可以用来洗澡,商业化前景黯淡,但资本认可就已经足够。于是,大家一起把me too搞成了we too。

/ 02 /攒局的故事结束了

当前,资本愿意对这些产品敞开怀抱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在风口下,药企只要有产品源源不断引进,估值就能水涨船高,直至上市套现,大家又何乐而不为呢?

但眼下,轻松套利的故事,即将被终结。

某种程度上来说,7月2日CDE发布的《原则》将成为we too现象的终结者。

根据《原则》,新药研发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为最高目标,当选择非最优的治疗作为对照时,即使临床试验达到预设研究目标,也无法说明试验药物可满足临床中患者的实际需要,或无法证明该药物对患者的价值。

《原则》传达的意思简单明了:遏制跟风立项势头,避免临床资源重复消耗。

此前,之所以数量巨大的重复管线上马,核心原因在于“临床难度不高”。

根据要求,没有临床标准疗法对照组用安慰剂,有标准疗法就用标准疗法。相对于很多疾病当前的标准疗法来说,创新药大概率能够实现降维打击,那么成功的概率自然不小。

即便药企明知道是个me-worse产品,裹挟着资本冲上前头试一试也不无可能。但如果要对照药目标适应症最佳治疗方案,那情况便会截然不同。毕竟,“头对头”数据不会说谎。

另外,据恒瑞医药张连山透露,对于肿瘤药物来说,头对头实验监管部门并不主张做“非劣”,更希望“优效”,更是直接加大了难度。

在PD-1市场,在进度落后的企业中,敢于和公认疗效最好的K药做单药头对头对比实验的,相信没有几个。

如果这一新政严格执行,意味着不再只看管线数量,而是看进度和深度。

过去,在创新热潮下,不少资本带着海归博士们“攒局”,一份20多页的PPT、一张唬人的产品管线图,一个个to vc的项目便一路开挂,不断巨额融资,然后凭借“创新药”身份成功上市,走向人生巅峰……

但现在,这条路走通的难度,显然大幅增加了。

当然,从整个行业来说,《原则》的出台,利大于弊。毕竟,对于真正做创新的企业来说,这并没有太大影响。

/ 03 /受波及的CXO

巴西丛林里一只蝴蝶偶尔扇动了一下翅膀,就让美国德克萨斯州掀起一阵龙卷风……创新难度升级,影响的不仅是攒局的创新药企,更有CXO企业。

过去几天,跌的最惨的除了创新药企,还有CXO企业。7月5日,CXO指数跌幅一度逼近10%,康龙化成美迪西等跌幅均超10%。

这也不难理解,国内CXO火热,除了海外产业转移因素外,便是国内创新药红利。

一款药物的研发,耗时耗力耗钱。一般而言,制药企业的新药品种,从实验室发现到研发上市平均需要10至15年时间、数亿美元资金。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各大药企无时无刻不在考虑的事情。

CXO本质是药企为了减少成本的专业分工产物。即便是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传统药企,在创新的道路上也不可避免需要CXO的服务。

大部分新兴Biotech们更离不开CXO的助力。毕竟它们在融资之际,可能连研发人员还没有凑齐,更不用说耗费巨资建设生产线。

医药行业投融资的高热度,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又是为CXO的业绩增长添了一把火。

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承接海外产业转移起家的CXO企业,境内收入对于业绩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比如药明康德,近年来其境内收入占比逐年提高,2020年,公司境内收入41.23亿元,同比增幅达40.06%,大幅增长后,占比已攀升至25%。

更不用说本身就以国内业务起家的业务。比如CXO牛股昭衍新药,业务基本由国内客户贡献。2020年,公司营收10.75亿元,8.53亿元来自境内。

这其中,又主要由中小客户贡献。2020年,公司总客户数量前五大客户收入1.32亿元,占总收入比重只有12.31%。

短期内,《原则》势必会影响部分创新能力较差的小药企的研发投入与意愿。这对于业务主要依靠国内的昭衍新药来说,无疑压力山大。

当然,主要依靠国内业务的,不仅是昭衍新药,包括浩元生物、泰格医药、美迪西、诺泰生物、圣诺生物等公司,超过50%来自境内。对这些业务依赖国内市场的CXO来说,无疑要接受考验了。

往前看,创新药的狂欢派对还将继续,只不过有些人已经丢了自己的舞鞋,正在踉跄下场。

就像莎士比亚说的,这场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结局。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投资者怎样关注价值的基本面分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