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行情频现,跟着热点买基金靠谱吗?如何才能少亏多赚?给新基民一些建议

基金投资知识 | 发布于2021-09-27

结构性行情频现 跟着热点买基金靠谱吗?如何才能少亏多赚?

  不少投资者会发现,近期市场热点轮动较快,前一天还是军工科技“王者归来”,后一天就变成了消费白酒一骑绝尘,面对这种“结构性行情”,不少投资者表示,虽然指数一直涨,自己却完美踏空。

  面对眼花缭乱的行情,很多投资者表示很难踩准节奏,频繁遭遇“满仓踏空”甚至“满仓跌停”的窘境,投资者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尴尬?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盲目追热点炒短线,不如选择长期确定性较高的好赛道长期持有。

  追热点?建议冷静

  在中国,很多人觉得既然参与股市,很多时候用碰运气的心态——“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据说A股个人投资者的特点之一就是喜欢跟着行业板块来追热点,对此姑且可称为股市投资的“赌场思维”。

  热点的涨幅能带来收益,但不是靠“追”获得,而是要抢占先机。如果不是通过专业的分析研究发掘投资机会,只是已经看到了热度就往里冲,往往会一碰就凉。

  简单统计今年以来每周涨幅前三的行业板块,就会发现短期的热度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比如上半年涨幅第一的医药板块,近期就排到了倒数第一。

  再来谈谈基金投资。和“赌场思维”相反,基金投资者与基金的关系更适合用“工具思维”:它在你掌握正确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发挥最大功力,你要了解不同种类工具的特征。此外,它还需要一种独特的相互成就——专业的投研团队为投资者打造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投资者则对基金给予足够的信赖。

  追着市场热点,尤其是跟着受事件驱动、没有基本面支撑的热点来投资,玩的就是心跳,经验老到的老手估计做不到全身而退。

  赚钱的道路很多条,要选就选在我们能力范围内的、概率更高的那一条。

  去年市场行业板块轮动明显,先是大消费,后是医药,再后面是科技,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参考。

  如果医药主题或者科技主题的基金经理把握住了风口,至少说明这个基金经理还是有一定实力的。

  所以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对应主题的基金排行榜,先锁定排名靠前的几只基金。

  然后再去看看这只基金在近期、中期和长期的业绩表现怎么样,在同类基金中是不是仍然表现突出?在这里,尤其要提醒大家一个点,一定要注意这些好成绩是不是都是现任基金经理管出来的,如果他只是恰好“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那就暂时不予考虑了。

  最后,我们还可以看一下基金最新的持仓结构,看看行业配置和前十大重仓股是不是集中在你看好的行业。

  整个步骤走下来,最终被你选中的基金应该不会差了。

  热点切换太快如何才能少亏多赚?

  面对眼花缭乱的行情,很多投资者表示很难踩准节奏,频繁遭遇“满仓踏空”甚至“满仓跌停”的窘境,投资者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尴尬?

  1、想要少亏,就要少动

  依据目前的市场来看,非常容易出现前一天大涨的板块,第二天就大跌,题材轮动很快。如果我们天天跟着热点后面跑,也就很容易天天“吃面”,所以这种时候要多点耐心,不要频繁交易,降低买卖基金的频率。不然只会落入换的快,亏的快的陷阱里。

  只要你持有的基金,是符合市场长期投资主线的,比如消费、医疗这一类,不妨心态上更“佛系”一些,耐心拿着。因为从历史数据上来看,消费和医药板块总趋势向上。实在忍不住的,那也建议在有足够闲钱的前提下,逢低定投,把成本降下来也是一种办法。

  简而言之,就是要少动,遇涨不追涨,遇跌不杀跌。

  2、希望多赚,要学会均衡配置

  4月初到6月底,消费和成长板块的涨幅持续居前,涨幅约分别接近 24%、20%,而周期和金融行业表现较差,涨幅均不到10%。

  但是三季度,周期、金融板块强势上行,涨幅一度超过成长、消费。

  10月以来,白酒、新能源车板块一骑绝尘,充当领头羊。

  有人看到均衡配置,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要赶紧买那些估值低的、还没涨起来的。其实不然,小编建议的行业配置保持均衡,不是为了切换行业而切换。

  具体该怎么均衡配置呢?

  越来越多的机构预计,未来市场风格将在大盘股行情基础上出现在政策、事件或业绩驱动下的中小盘股波段交易机会,市场风格更趋于均衡。

  选择基金进行投资的小伙伴,建议宽基指数基金和窄基指数基金两者搭配。即,在指数窄幅波动情况下,利用宽基跟踪指数表现(如沪深300、中证500等),大小盘指数基金均衡配置,防止市场风格轮动造成的单边冲击,以控制投资组合的回撤和风险;而窄基的作用,则是希望博取政策驱动的机会,以此增厚收益。

  3、最后,听听机构怎么把握接下来的投资机会

  国信证券认为,下半年低估值、顺周期板块相对来说具有更高的性价比。一是从基本面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的持续复苏,低估值顺周期板块盈利改善弹性相对更大,三季度盈利改善幅度大幅居前;二是从交易的角度看,最新公布的基金三季报数据显示,临近年底,机构持仓风格更加均衡,加大了对周期、消费等板块的布局,而降低了对科技、医药等前期涨幅较高仓位。

  开源证券策略团队表示,进入11月后,布局2021年将成为市场一段时间的主要着眼点,此时金融板块(银行、保险、房地产)成为最佳选择:可以在上行风险中提供可观收益,在下行中提供保护,在中性假设下保证投资者获得基本收益。同时开源证券还推荐关注化工(大炼化、钛白粉)、有色(铜,铝)、集运、煤炭、家电、汽车及工程机械等板块。

  总结来看,建议投资者拥有“长线”投资心态,持有时间越长更有可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回报,赚钱概率也会更高,摆脱“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魔咒。面对当前市场,还有的小伙伴担心买在高位,但又不想错过投资机会,可以通过定投的方式,分批布局配置优质资产,用时间熨平波动,期待走出完美的微笑曲线~

给新基民一些建议

  公共卫生事件持续一年多了,平常没事也不出门就憋在家里研究基金。最近突然发现新基民好像很多,包括我身边的不少朋友。

  新发基金火爆

  新发基金不管限额是多少,一般都是当日售罄,并且按比例配售,有点像饥饿营销,这种情况从2020年四季度到现在持续很长时间了,只要是大公司的头部基金经理,历史业绩不算太差,一两天售罄基本没什么问题。记得以前新基金都是十几天,个把月,还不一定到上限。

  市场不缺钱,新基民也有钱,有了这些钱,短期市场也不会跌的太厉害,因为一旦跌下去,这些千万亿募集的新基金就会大笔建仓,建的晚了,可能就给别人抬轿子了。大家都亏,没人说你,别人涨了你不涨,就要被骂了。

  关注基金的人越来越多

  最近看到个新闻,说某公司年终奖是给员工发基金,基金投教都做到这个份上了,这个公司的老板真的可以。

  说三个身边的例子。

  一个一年多没聊过天的朋友,是个90后,单身、独立的新时代白领女青年。上上个星期突然问题我玩基金吗,我说玩了几年了。然后聊天中她问了几个问题,“看好白酒吗,每天几点买入合适……”。因为是交心的朋友,我耐心的给她聊了一会,当她要我推荐一个新能源主题基金的时候,我犹豫了,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对新能源基金还是有一点研究的,但是要我说一两个适合她的基金真的很犯难,不是不想让她赚钱,而是我不知道她需要什么类型,能承受多大风险,何况现在新能源已经涨的很高了。思量再三,最后我把我写的一篇关于新能源组合的文章发给她了,并告诉她多对比学习了解,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

  也不知道她看了没有。前些天白酒跌的有点多,不知道她买了没,想问又没好意思问。

  第二个例子是上周我们单位组织打疫苗,在我们园区物业办公室,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保安大哥在听手机的广播,我听的很清楚,内容是在讲什么是指数基金。不知道这位大哥能不能听懂,希望他听得懂,但是还是希望他能多了解下什么是主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偏债混合基金,可能稳定点的基金更适合他。不过也有可能这位大哥喜欢刺激点也不一定,要知道我们单位打扫卫生的阿姨家里都有几套房。想到这里,我安安静静的排队候场。

  第三个例子,是前几天一个好朋友,80后,有房贷,两口子收入稳定,家庭条件还算可以。上次聊天是8月份。她一上来就问了我4个问题:“你买股票还是基金,你觉得21年行情咋样,港股是潮流吗,今年适合买什么类型基金”。我简单说了自己想法,然后她说:“我要买一个,你说哪个好?”。这个问题同样让我语塞,我就把我一个QDII组合给她了,让她挑,她说她也不会挑,我就选了三个相对稳定点的给她了,然后问了她一个问题,你期望明年这些港股基金收益能有多少,她说30%就行,如果行情不好说不定也会跑。

  以上是我身边的真实例子,让我忍不住回忆一下自己的投基经历。

  我买的第一只基金是博时天颐债券C,那时候是2012年,新基金刚成立上市不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了一千块的,主要是想看看他和国债有什么不同,不过没多久就卖掉了,因为我发现他的波动比国债大多了,还会亏,太刺激受不了。

  因为这个经历我知道了基金这个玩意,也对博时有种莫名好感,毕竟是第一次。

  后来在2014年开始对基金有一点认识,胆子也大了,买了几只混合基金,专挑收益高的买,能赚钱的就买,不买那些不赚钱的。那时候对基金公司实力,经理能力,基金风格一概不知,收益率是选基唯一标准。2015年赚了很多,后来又都赔进去了,在快要赔本的时候一把全赎回了。

  2017年开始,对基金进行更多学习了解,开始了解各种基金奖项,各种网站大V推荐。对那些获奖的基金特别着迷,当时的选基思路就是,选获奖最多的基金产品。把各种奖项过去三年的得过奖的基金罗列在一起,看谁出现的次数多就买谁。经过一系列对比,选出了一些优秀的基金,个别基金现在还在持有。同时对各公司的历史长牛基金有了一定了解,并且知道了基金的各种类型和风格。知道了自己大概适合哪一类。不过在2018年赎回了大部分,没亏也没怎么赚钱。

  2019年初,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真正了解了指数基金和定投这个概念。捎带着也学习了一些投资的基本方法论。后来去天天基金等大网站去看大V的组合,跟踪他们的观点和逻辑。

  随着学习的深入,胆子也越来越小,可能也是被市场教育了。不敢买股票型基金,只捡收益稍高的混合基金买,当年冠军绝对不买。开始从了解基金到去了解基金经理,去了解基金公司及公司的优势特点。开始学习什么是波动,回撤,夏普,对冲,学习了解优秀基金经理的投资方法论。

  经过一定知识储备,自信心也提升了不少。除基金外,又捡起了股票账户,不过自忖不是玩股票的料,没敢投太多钱进去,主要还是投在基金上。股票权当是解决手痒的问题,保持自己和市场的联系。

  说到这里,总结一下我对那两个朋友建议,也是对新基民的建议。

  不要盲目信任明星基金,这些基金可能历史业绩不错,但也可能只是当期领先而已,那些暴涨的基金看起来诱惑很大,但往往他们就是微笑杀手,你驾驭不了他们的。

  不要盲目听其他任何人给你推荐的基金,要知道每个人期望收益不同,能承担风险不同,对行业及经理的认知不同,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最起码你要告诉别人你能受得住多大的回撤,投资的时长多少,期望的收益是多少。同时我觉得直接向别人说就买某某基金就行,这种方式是不负责任的,对新基民来讲,投基第一个目标不是赚多少钱,而是去适应这个投资方式,感受这个投资方式的特点。当新基民有了一定体验后,再谈赚钱也不晚。否则市场一震就出局了,还得埋怨推荐的那个基金是垃圾。

  一开始少投点,慢慢的加仓,不要一把梭,觉得错过今天就不是好机会了。机会多得是,机会不是来自市场的涨跌,而是你自己的认知。定投或分批投应该适合大部分新基民。

  不要追热点,你追不上的。如果真的看好某个具体行业,比如新能源,医药,可以先选两三只基金少买一点埋伏着看看,以后有回调了可以慢慢加仓。人生很长,机会很多,不要冒险。

  如果真的不知道买什么基金,去买获奖的基金相对靠谱,比如晨星基金奖,金牛奖等等。不过也要对比一下波动,回撤等数据,这些都是可以查得到的。可以参考大V的选基,或者抄作业,不过最好跟踪半年再考虑是否跟定他,看看他是不是真的适合你。最好不要买他组合中的一只或若干只,因为他们的组合是根据自己的投资逻辑选的,单只基金可能不是最优选择,而且他们动不动就调仓。

  如果真的不知道买什么基金,也可以考虑投顾,天天基金上有几家,每一家我都买了一些,主要是作对比,一年多下来感觉还可以。2020年最高的也有59%,赶得上偏股基金平均收益了。

  不要觉得2019-2020年收益那么多,就指望2021年收益更多,相反,2021年收益有15%就很不错了。

  多学习,真的,你永远赚不到自己认知之外的钱,我对这句话体会越来越深了。最后分享一下今天看到的一个段子:行情疯了和女朋友疯了基本差不多,初期不要试图去讲理,紧紧抱住就行。何时该撒手,只有专业渣男才能做到。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90后“新基民”跑步入场!这些买基误区你中招了吗?年终奖怎么投,1234法则你知道吗?

热门推荐